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觀音的慈悲】弘法講義034

觀音的慈悲

1.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以大悲音聲,為一切眾生廣說諸法實相,並予除滅罪法,令一切眾生皆悉安樂。

2.根據《妙法蓮華經》所述,觀世音菩薩是永遠的求道人,即是指不為自己求取安樂,只願專為眾生尋求幸福的偉大勇士。

3.佛言:「此觀世音菩薩,一切人天,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

4.專稱觀世音菩薩聖號,能獲福滅罪,命終往生佛國淨土;此足證稱念觀音聖號與念佛功德無異,願一切念佛人於念彌陀之外兼念觀音。若遇患難,則宜專念觀音,因觀音悲心甚切,代佛垂慈救苦,感應甚速。



5.諸佛、菩薩呼引眾生上大願船「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乘大願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眾生,上大願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無不得生也,若信心肯往,雖有罪惡,亦無不得生。」——參閱《淨土傳》

6.為了培養慈悲心與菩提心,僅依靠禪修是不夠的;你還需要獲得象徵慈悲心的特別本尊
觀世音菩薩的加持,才能無礙、無偽地生起慈悲心與菩提心。有了觀音菩薩的加持,你在道次第上的觀修,將能更有效地達到菩提心的圓滿成就。

7.持誦「嗡.瑪呢.唄.吽」,為觀世音菩薩的心髓與真言,不斷地持誦此六字大明咒,
並對大悲觀音具足誠信,一心依止、祈求觀音菩薩,你將自然而然地傾向於極為慈悲的狀態,且具備非常溫暖的心,總是關心他人勝於自己,樂善好施。

8.在放生的善行中,利益動物最好的方法之一,即是持誦觀音、尊勝佛母、滿願輪和其他諸尊等強力的咒語;以真言加持淨水之後,施灑在動物身上,淨化牠們,如此牠們將因諸佛與菩薩的加持,而往生善道。

9.修持觀音法門,對於成長悲心具有非常強大的力量;若能向觀世音菩薩祈求,是非常不可思議的福報。因為任何一位眾生,只要能向觀世音菩薩祈求過一次,觀世音菩薩就會生生世世救度這位有情,永遠不棄捨他、不遠離他。

10.即使你已經知道如何禪修菩提心的方法,但你還是需要接受大悲觀音本尊的特殊加持,因為觀世菩薩是大悲心圓滿且強大的能量;因此,持誦「嗡.嘛呢.唄.吽」,即是實證菩提心的一種方法,此是大悲觀音的能量語言,能將你的心轉為菩提心,並使你有效地禪修菩提心。

11.觀世音菩薩心咒「嗡.嘛呢.唄.吽」,總攝了一切教法的精華,持誦時應猶如孩子呼喚母親一般,如此將能迅速感得諸佛、菩薩的加持。

12.雖然有些人不識字,但他們卻對慈悲心與菩提心,具有極大的依止心,並在生活中持誦
「嗡.嘛呢.唄.吽」。一般來說,這樣的人都具有非常溫柔的心,是非常善良、慈悲的人。

13.「嗡.嘛呢.唄.吽」,具備將心識轉化為善心、慈悲心與菩提心的強力效果。

14.《觀音經》云:「發正覺心者善利一切眾生故。若唯右繞佛塔,我猶說此功德廣大。汝諸佛子!若人不愛諸天,遠離善人,是地獄境界。」

15.其實一個人的表情,能夠影響周圍許多的人;而有些大德,猶如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因為他們簡單卻真誠的微笑、神態和舉止,都能吸引並感化無量無邊的人們。

16.佛經中說:「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在所有的聲音當中,念觀音菩薩的聲音是最殊勝的,它是海潮音、是最殊勝的妙音。

17.在幫助他人時,應思惟:「願一切有情就像觀世音菩薩一般,圓滿佛陀的所有聖德,並且歡喜承擔他人的工作。願我止息只想獲取自身利益等以自我為中心的念頭。願我修持菩提心時,能永不怠惰或氣餒。」

18.大悲觀世音—度地獄道有情;大慈觀世音—度餓鬼道有情;
師子無畏觀世音—度畜生道有情;天人丈夫觀世音—度人道有情;
大光明普照觀世音—度修羅道有情;大梵深遠觀世音—度天人道有情。
此六觀音一一配屬六道,
故稱「六觀音」。

19.「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參閱《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20.「爾時,觀世音菩薩,從坐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咒,今當欲說。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得富饒故,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離障難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

——參閱《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21.觀自在菩薩曾云:「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諸眾生離怖畏已,復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

——參閱《大方廣佛華嚴經》

22.「能憶念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名者,是人當來遠離生、老、病、死輪迴之苦,猶如鵝王隨風而去,速得往生極樂世界,面見無量壽如來聽聞妙法。如是之人而永不受輪迴之苦,無貪、瞋、癡,無老、病、死,無饑饉苦,不受胎胞生身之苦。承法威力,蓮華化生,常居彼土侯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救度一切有情,皆得解脫堅固願滿。」

——參閱《大乘莊嚴寶王經》

23.「十方如來皆由觀自在教化之力故,於妙國土得無上道轉妙法輪。是故汝等勿生疑惑,常應供養。但常稱名號,等供養六十二億河沙數如來功德,何況至誠供養,其福無量。」

——參閱《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

24.「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眾生,晝夜殷勤稱我名者,
皆得阿毘跋致地,現身得離一切苦惱,一切障難、一切怖畏,及三業罪悉得除滅。』」

——參閱《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

25.「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

——參閱《地藏菩薩本願經》

26.《妙法蓮華經》曾開示:「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又言:「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27.在《妙法蓮華經》中,世尊曾告訴無盡意菩薩,觀音菩薩具有救三災、除三毒、脫八難之大慈悲力,是故普勸十方眾生,應當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

28.在《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開示:「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29.觀世音菩薩悲心慈愍眾生,故曾發願云:「以我所作一切善根平等迴向:一、令諸眾生離墮落怖;二、令諸眾生脫諸眷屬恩愛怖;三、令諸眾生滅愚癡怖;四、令諸眾生斷繫縛怖;五、令諸眾生離斷命怖;六、令諸眾生離貧窮怖;七、令諸眾生離夭壽怖;八、令諸眾生離毀謗怖;九、令諸眾生離輪迴怖;十、令諸眾生離大眾威德怖;十一、令諸眾生離諸死怖;十二、令諸眾生離惡趣怖;十三、令諸眾生離黑闇怖;十四、令諸眾生離冤憎會怖;十五、令諸眾生離愛別離怖;十六、令諸眾生離憎嫉怖;十七、令諸眾生離身心逼惱怖;十八、令諸眾生斷除憂悲苦惱怖。」               

30.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唄.吽」之功德利益難以思義:一、正念六字大明咒是方法,
而悲心是一種表現,智慧是其精髓。二、六字大明咒,實際上就是我們內心佛性的顯現。三、六字大明咒代表著佛的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四、六字大明咒是諸佛心意的顯現,
亦是諸法的精髓。五、六字大明咒是一切諸佛之心要。六、念誦六字大明咒,可證得三身果位。七、欲覺悟成佛,我們必須依賴佛法的指引,調伏並斷除所有的惡業與煩惱迷惑,而所有佛法的精髓即是此六字大明咒。八、六字大明咒即是諸佛的心意總集,亦是正覺之因、得生淨土之因。九、如果能以無上的菩提心與慈悲心修持「六字大明咒」,最後你將能得證三身佛果。

31.將心安住正念,盡力持誦諸佛之三身心咒—六字大明咒,每天念誦此心咒至少一百零八遍;因為我們唯一能「攜帶」到未來世的,僅是你的修持與善、惡之業。修行的目的,不只是為了我們個人,而應是為了利益所有的有情眾生,以及佛行事業;如此,時時以廣大的慈心及悲心,眷念一切有情眾生,並以懺悔的力量來淨除過去所造的業障。

32.觀世音菩薩的十四種無畏是:一、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二、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三、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四、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五、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六、能令眾生,藥叉等鬼,雖近其側,目不能視;七、能令眾生,禁繫枷鎖,所不能著;八、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以上七種為免八難無畏。

九、能令一切多貪眾生,遠離貪欲;十、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十一、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無善心),永離痴暗。

以上三種為離三毒無畏。

十二、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此二種是於二求無所畏。十四、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億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此是持名無畏。

33.
禪修觀性明自心  莫因輪迴忘自性
紅塵六根諸蒙蔽  業障無明緊隨體
惟有心淨意念定  惡風魔障無從起
柔軟慈悲真實語  修行路上座右銘
佛法信心不存疑  利益眾生永不息

34.
體念空性與無常  人生在世須臾長
莫憶他人缺失常  修心修行路遙長
慈悲施食菩提常  放生救度目標長
持咒念經儀軌常  成証佛果路不長

35.
忍辱持戒是菩薩  培養福德之要法
安忍受辱瞋恚滅  守持戒律煩惱怯
言之容易行亦難  此時佛法心中轉
六字真言咒音揚  慈悲成就亦不難

36.
菩薩因度化眾生  方能成就正等覺
若無眾生可度化  菩提之心無處生
菩薩為覺有情故  上求智慧為眾生
效法佛陀之妙覺  而入覺悟情佛界

37.
智者善護身語意  愚者業風巨浪起
業風起時觀空起  不隨惡業起無明
違緣來時心安住  禪坐觀修持咒語
懺悔修福定業滅  慈悲度眾業障免
無障無礙智慧顯  所辦佛事如觀音

38.
心懷慈悲憶眾生  所思所行菩薩性
違緣障聲海潮音  障礙磨鍊是修行
明明白白前世因  清清楚楚今世情
確確實實觀自心  生生世世菩薩行

淺嘗慈悲的原味

1.生命最大的意義,是來自於"慈悲"!慈悲,使我們學會包容;慈悲,使我們消除人我的敵對;慈悲,為社會、世界帶來無限的利益與祥和。慈悲,使我們擁有強大的動力。

2.生命的動力來自於慈悲,慈悲才是我們永恆的依靠。所以諸佛菩薩殷殷期盼著眾生、不捨眾生,所依賴的就是一顆無偽的菩提心與慈悲心。

3.生命的本質是痛苦,生命的目的是滅苦,生命的意義是慈悲。熱愛生命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熱愛一切人、事、物。

4.佛教的慈悲是絕對的,因為佛陀所教導的慈悲,沒有對立與選擇;是基於生命的平等而完全展現的!就像是太陽的光芒,沒有選擇地遍照十方。佛陀的慈悲就是絕對的真理,因為佛陀的愛,已經達至純然的地步;這是我們要向佛陀學習的慈悲課題。

5.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麼?就是智慧以深信因果為主的空性智慧;佛教的精髓又是什麼?就是慈悲平等無私的完全奉獻、利益眾生。我們作為佛陀的學生,就應該把握住這兩項原則。

6.慈悲,是一切美德的根本;不論實踐什麼樣的道德標準,均不離開慈悲的動機。以慈悲作為道德的動機與根本,才是最為圓滿的道德準則,因為舉凡一切損人利己的行為,就已經完全毫無道德可言了!

7.佛法的義理,就是慈悲。佛陀的根本精神;就是由無我的智慧,開展出無私的悲心。慈悲即是佛,慈悲即是佛陀的根本精神。長養慈悲即見佛性。

8.慈悲,能夠解除眾生一切的痛苦,就像一雙治癒疾病的妙手,能夠撫平眾生的任何傷痛。不管是生起慈悲心的人,或是接受慈悲心幫助的人,都會因為慈悲純真的光輝,而感受到療癒身心的溫暖。因此,慈悲也稱為"不痛苦的愛"。

9.慈悲沒有界限!慈悲永無障礙!慈悲,即是無私的奉獻,更是對一切生命平等的關懷。
當我們保有一顆真切的慈悲心,我們的心就已經是豎窮三際(註)、橫遍十方的大乘願心了!

註:三際,又稱三世,指過去、現在、未來。豎窮三際,就是窮盡無始無終的時間。

10.佛教的重點就是:出離心(註)、慈悲心與菩提心。我們要學習、依止與發展這種心,而不是一再地隨順我們凡夫的煩惱習氣,頭出頭沒的輪轉於生死之中。如果能夠依止此三心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我們就能實踐波羅蜜,而走入成佛之道。

註:出離心,就是超出脫離迷界、生死輪迴之苦的心念。

11.慈悲與智慧,是修行者達到涅槃的要素,也是最高的靈性目標與完整的修行方法。大慈悲心與空性妙智,就像是鳥的兩翼,缺一不可;悲智雙運,是訓練心靈、開展思想最快的方法。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有慈悲的動機,但又毫不執著,這就是"悲智雙運"。

12.超越愛憎是慈悲的重要特性,修持慈悲心,就不能有特別、自私的愛與恨,這就是"捨心"怨、親平等即稱為捨。如果我們還有自私的愛,就不可能產生真正的慈悲心;佛陀教導我們必須捨棄對立、分別與怨恨,才能戰勝自我,發展無私的大慈悲心。

13.慈悲涵蓋一切!空性超越一切!衝吧!我們還在煩惱什麼呢?就以空性的智慧與無私的慈悲,融化世上的一切吧!不斷地自我觀照與完全奉獻自我,將能使我們戰勝長劫的無明,完成佛陀的偉大生命!

14.以慈悲的心作為壽命,這才是我們活著的唯一意義。能活到幾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在這個世間上時,能利益多少眾生,這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問題。我們要"以仁為壽",以仁慈之心,超越對壽命長短的執著。

15.空性才是無上的保護,慈悲才是殊勝的護法。如果要讓自己沒有煩惱,就要學習保持空性;空性就是指沒有一個實在的"我"、實在的"法",一切諸法皆是由因緣所生之法。
而當我們能夠深刻體會空性時,我們將能生起廣大且真實、無有虛偽的大慈悲心。

16.慈悲,是我們生命的唯一力量。當眾生喜歡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對眾生慈悲;當眾生不喜歡我們、傷害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對眾生慈悲、不生怨心。絕對的慈悲!我們要對自己有這樣的決定。

17.慈悲,就是希望眾生,都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而不只是在追求剎那、膚淺的快樂;
真正有慈悲心的人,必然希望眾生都能夠得到永恆的安樂。所以,懷著慈悲心的人,應該引導眾生走向正覺之道,走向涅槃之境。

18.真正的慈悲,是遍及一切生命的大愛,它不只侷限於自己的家族、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宗教信仰;慈悲是沒有國家與民族的分別,真正的慈悲,是擁抱一切生命的平等大愛!

19.智慧,就是認清萬法的本質,都是空性、無自性、永無恆常性;慈悲,就是指超脫自我的無私大慈悲心,所以,最為有效利用我們生命的生活模式,就是以智慧與慈悲過生活。

20.慈愛與奉獻,才是我們救贖的唯一的路。慈愛與奉獻之路別無其它,只是單純的將我們的愛,與一切眾生分享;只是將我們凡夫無明困境,提昇至無私的光明之境而已。

21.生命的魅力就是我們的慈悲心,以及對於生命的直觀智慧。慈悲偉大的佛陀,就是由於對生命本質觀察的透澈,並因此生起對於一切生命無私、平等的慈悲心,才能以如此的大雄(註)之姿,教化人間、撫慰眾生。

註:大雄,佛的德號,偉大的英雄之意。

22.慈悲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決心。真正的慈悲心,不是在特別的時候、面對特別的對象,才予以關懷或幫助;相反的,慈悲的心態是廣大的、超越的、實際的與持續性的。

23.慈悲是從"理解"的基礎而來,當我們真正理解了,就不會怨恨他人。理解,就是了解眾生的苦,並且了解一切眾生都曾為我的父母;今天眾生傷害我,是因為他的不了解。如果了解空性與緣起(註)法,就能深刻地了知,一切眾生在輪迴的過程中,無一不是我的父母。

註:緣起,是說一切事物,都因為種種條件和合而成立。

24.慈悲,是超越世間愛的理想,世間人的愛,仍包藏著對"自我"的執著,還有對立與條件的束縛;而無私的慈悲,超越了世間愛的範疇,但它依然要透過世俗的愛,才能漸次實現。
世俗的愛是增長慈悲的基石;而諸佛的聖愛,是絕對無私、廣大且清淨圓滿。

25.生命真正的依靠,就是"慈悲";慈悲才是生命中最好的寶藏與依靠。愛心與慈悲,不是奸詐、不是狡猾,更沒有勾心鬥角;真正的慈悲狀態,是從沒有一個生命被拋棄過,任誰都可以具足慈悲心,只要用慈悲心生活,就擁有最高尚的快樂了!

26.慈悲是一種奉獻,它不同於世俗的愛,因為慈悲是超越對立與自私的狀態,慈悲是最圓滿、真實與清淨的愛。就像一輪滿月一般,圓明、溫暖並且遍照一切,廣闊無私的慈悲,才是人世間的真愛。

27.生命的最大意義,來自於擁有慈悲心。因此我們要長養純潔、利他的慈悲心,將慈愛影響我們生活周遭的每一個人;若我們能夠對一切眾生有所幫助,我們的生命也將充滿意義!

28.顯發慈悲即見佛性,因為慈悲就是佛性的特質之一。當我們能原諒敵人的時候,就已經擁有佛陀的特質了!我們也將從凡夫的生命,轉化為佛陀的生命了!

29.慈悲有多大的力量?慈悲能夠降伏怨恨,也能制止戰爭;慈悲能調柔身心,也能治癒疾病。真正的勝者,並不是擁有多麼強大的兵力或權力;真正的能者,也不在於精通醫理,或擁有多麼可觀的財富。

30.佛陀的心,就是為了眾生而拔苦與樂,也就是所謂的慈悲心。慈悲,是其他一切美德的根本,不管持守任何的道德標準,都要以慈悲為基礎、為動機;因為慈悲就是最圓滿的道德行為,也是改造我們生命最為有力的基因。

31.作為大乘佛子,應該時時長養慈悲心、實踐慈悲心,以慈悲心為裝備、以慈悲心為甲冑;
如此,就不會再有任何病苦與障礙產生,十方護法善神,也都會擁護我們的菩提道業,使之不斷增上。

32.佛教的基本原理是什麼?就是智慧,以深信因果為主的空性智慧。佛教的精髓又是什麼?
就是慈悲,完全的放下自我,實際的關愛眾生、利樂眾生。

33.慈悲是我們最好的護衛;有慈悲心就不會遭逢災難。所以,佛典中說修慈悲心的人,水不能淹、火不能燒、刀不能傷,乃至惡賊也無法傷害,魔更不能侵犯!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慈悲心的功德,將使一切怨敵折服與歸順。

34.慈悲,不僅開闊了我們的心性,更豐富了我們的內涵。慈悲的生活,有助於減少壓力、對立與孤獨感;慈悲還能增進信任、互助與快樂因子!所以,請拋下防備,真誠地與這個世界,一起過著慈悲的生活吧!

35.我們每個人心中,都蘊含著一顆慈悲的種子,只要引導、啟發與教育,就能不斷的成長、茁壯!慈悲,並不是我們人生需要另外學習的課題,而是我們本來就具有的潛能!我們只須開發慈悲的潛能,就能輕鬆快樂地過著慈悲生活。

36.真正的慈悲,是完全站在他人的立場,為他人著想而產生的;當我們能夠為他人多想一分時,我們的"我執"也就多輕鬆一分。幸福快樂,絕對不是由自私自利而來。

37.對一切生命慈悲,才是生命的意義與目的。凡事只為自己著想的人,只能永遠活在狹窄、不安與恐懼之中;因為他永遠在擔心,他將會失去所擁有的一切。試著對一切生命慈悲,我們將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輕安與喜悅。

38.開悟最快的方法,就是慈悲,永遠為眾生著想的慈悲。因為慈悲,我們超越了自私、自我,也超越了對立;因為超越了自我與對立,也等於突破了緊張與不安。

39.慈悲心是我們最有力的護法,慈悲心是一切資糧的基礎,慈悲心是一切的功德之所在。在佛陀的教育中,慈悲心就是我們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也是每一位佛弟子們所必修的課程之一。

40.什麼是永恆的真理?慈悲就是真理。無私的慈悲,能夠將自我放到最低;無我的慈悲心,
不僅有助於我們不斷突破自我、豐富自我,並能實踐菩薩利他的偉大情操,利濟有情。我們要堅持這樣的真理,依循正道而行。

41.慈悲,是最具有感染力的魔術。一顆真實的慈悲心,將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而周遭的一切人、事、物,也將轉為柔和與良善。所以僅依靠著一顆慈悲的心,就足以改善我們恐懼、不安定的生活。

42.慈悲心就像滋潤萬物生長的活水,不僅能夠調柔我們的心性,並能滋養、增長我們內在的特質,以及生活的品質;所以,慈悲是我們生命中絕對的依賴。

43.佛陀的感情是什麼?就是無私的慈悲。諸佛、菩薩所擁有的感情,是一種"大感情",就是以平等的真性情,普遍慈愛一切眾生。凡夫的愛、感情,是參雜著執著的感情;菩薩的感情,則是延展至一切眾生的平等慈悲。

44.慈悲並不困難!因為奉獻是由同情的心情而出生;願意奉獻的心情,也是一種慈悲的表現。慈悲,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學習與實踐的修行,只要我們擁有最基本的良知,就能夠將它發展為無私的慈悲。

45.安住於慈悲心的人,不會受到刀、毒、水、火等的傷害,世間的一切災難,也無法傷害安住於慈悲心的人。保持慈悲者、實踐慈悲者,必不會遭受災難、橫禍等的傷害,其一切時處都將吉祥。

46.慈悲心,就是一切安樂的條件因緣。希望得到真正的快樂,就先學習慈悲吧!不用迷信符咒,也不必依賴外在的財富或權勢;慈悲,就是你我安樂的泉源。

47.放下就是解脫,慈悲就是快樂。放下,是指我們所知、所處、所見的一切,皆非真實的存在,諸法都是藉由因緣等條件所聚合的幻影;慈悲,是指對其他還未知諸法皆空的一切生命,因無知而仍於生死輪迴中遭受生死之苦,而生起的憐憫之心。如此,即是悲與智的結合。

48.幸福之道,就是培養慈悲心與菩提心的利他德行。想要追求快樂,從今日起,就開始以慈悲心與菩提心,來面對一切逆境、完成每一件事,如此我們將走入生命中的最佳幸福了。

49.以慈悲為動機,才有可能證得"般若波羅蜜多"(註);離開了慈悲心,就不可能得證實相。若我們希望圓滿悲心,也不能離開空性的觀照,我們必須隨時分析"諸法皆空",不要讓執著加深;如此,我們將能漸漸達到悲智圓滿的境地。

註:般若,稱為大智慧;波羅蜜,意為到彼岸;多為語助詞。全句意為「到彼岸的大智慧」。

50.站在慈悲的立場,我們連惡人也不應該憎恨;反之,我們對於惡人,甚至應該更加憐憫。
以爭止爭,只會永無止境;以怨報怨,只會怨仇無盡。抽離對立,我們才能開放心靈,並且看見問題的癥結所在。

開闊慈悲的疆域

1.學佛,要為眾生而學、為眾生而行!學佛修行,不是依個人喜好來決定;閉關自修、深入經藏固然重要,但更要懂得眾生的需要。走入人群,實際幫助眾生,療治眾生的身心病苦,才是大乘佛教徒應有的慈悲動力!

2.學佛,就是要學習同理心。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傷、受苦,同理,其他的生命也不希望受苦、流血。所以,千萬不要再將我們的快樂,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上!慈悲、愛護一切生命,才會有一個快樂、和諧的生活!

3.心中沒有怨恨,才是最美麗的心。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的努力修行,為的就是要消除無明、貪愛與瞋恨,達成悲、智、力圓滿的佛果。諸佛菩薩是以慈愛與悲心感動了我們,這就是佛菩薩的力量慈悲為武器,忍辱為力量!

4.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體認眾生的痛苦與需要,我們的悲心將會越趨深刻與廣大;因為能夠完全認知眾生的痛苦,所以我們的悲心也將會遠離虛偽而真實。

5.命運,就掌控在我們對待世界、對待眾生的態度上!善待身邊的人、慈悲一切生命時,我們就會得到良善的行為反作用力;這樣快樂的生命,是沒有對立、充滿歡笑與慈愛的。當我們對世界微笑時,世界也就會對我們微笑。

6.我們的整個身體,就是心的形象表現,當身體乃至環境發生障礙時,就是我們的心靈產生障礙;所以一切法皆以心為根本,當身體發生訊號時,其實是在反映我們的心態而已。隨時保持一顆慈悲心,我們將會發覺自己的生命、身體乃至全世界都在跟著轉變。

7.佛陀就是我們的心靈導師,世尊慈悲與智慧的教導,猶如世上遍照之明燈。我們接受佛陀的教法,精進地修學,將能照明我們心靈的黑暗之處,使我們永離輪迴之苦;透過此一正覺之道,我們不僅是依止佛陀為導師,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能成為他人的心靈導師。

8.佛法就是那麼直接!只要我們能生起無我的悲心,就可以使佛法的力量產生;一念之間即得成就,一念不生則般若生,一念不生則大悲生。不要再讓凡夫的分別念現起,儘量使自己的心安住在佛性的自性心中,我們將會發覺活在世間的真實意義。

9.用愛、用慈悲,就可以得到全世界;如果以恨、以抱怨,就失去全世界。如果心中有愛、有慈悲,就身在極樂,那是心靈的淨土、心靈的春天;如果懷恨、常抱怨,那就身在惡道,那是心靈的癌症、心靈的地獄。

10.佛法就是"人格發展"與"待人接物"的和合表現,是妙智、大悲與善巧方便的平衡展現。所以,我們學習佛法的人,處理事情就要比他人慈悲,要比他人更有智慧,甚至比他人更懂得善用方便。

11.弘一大師曾經開示:"了世如幻,愛心永存。"凡是存在的一切,都是幻化不實的,都只是一個暫時的影像而已;諸佛雖已透澈諸法的幻化,唯獨對眾生的悲心,永不改變。僅此兩句話,即已道盡佛陀"悲智"的一貫精神。

12.為自己的利益而忙碌與努力,是最可悲與愚笨的行為。修行就是要去除"我執",要安忍於苦啊!要安忍於逆境啊!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那才是最慈悲的行為;佛法是要建立在眾生的心上啊!那才是實際的功德利益。

13.保有慈悲心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勇者!真正的勇者,不需要外在的盔甲來武裝自己;
以真誠的慈悲,庇護一切弱者,如此才是一位真正的強者!

14.悲智的雙眸,看不見敵人與對立,更不為諸法的幻相所迷惑。我們每一個生命體,都具備如來的德性;當我們依循佛道、精進修行時,將能漸漸張開如來悲智的雙眼,正觀世間。

15.慈悲必須要有"發願"就是承擔的能力,使眾生離苦得樂的絕對責任!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發願,來成為我們的動力。當我們準備開始實踐菩薩道時,就要生起希求成佛的決心菩提心。當我們確實生起菩提心時,成功的大旗已在飄揚。

16.世間的愛,無論是親情、友情或愛情,都還夾雜著"我所"的執著,並非是所謂的"真愛";諸佛的愛,則是基於世間的情感,再發展為無私的愛,這就是真愛"慈悲"。請開發我們的慈悲心,不要再屈服於"我"與"我所"的妄執之中!

17.幫助他人將會受到他人的尊敬,這是由於慈愛的攝受力。當我們樂於助人的時候,將會得到他人的敬愛,這是因為慈愛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慈悲心就是最有力的勝者,希望在人際關係上獲勝嗎?那就請訓練慈愛之心吧!

18.我們無須怕苦,唯有透過對苦的體會,才能澈底的生起慈悲心。當我們知道痛苦、甚至感受痛苦時,才會更加體會眾生的痛苦;當我們在講大悲心、菩提心時,絕對無法離開出離痛苦的決心。因此,我們不必怕苦,甚至應該樂於受苦。

19.佛法的內容即是:慈悲、智慧與力量。佛法以此三項為主要內容,因為這三項就是佛陀殊勝的德行,也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我們學佛,就應將感情轉變為慈悲、將知識轉變為智慧、將意志與勇氣轉變為大力。

20.佛陀曾於《華嚴經》中開示:"成就甚深平等忍,增長如空大悲心,常樂忍辱柔和法,安住慈悲喜捨中。"作為佛陀弟子,我們應當修持、成就平等的安忍,並在安忍的基石上,增進無私的大慈悲心;讓心常樂於調柔的心性之中,並以此安住於慈、悲、喜、捨之四無量心中。

21.心中沒有恨,才是最美的心,我們應該要用愛的力量,來幫助眾生、感動眾生。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等諸佛菩薩,從來沒有懲罰過、放棄過我們,他們是用慈悲感化了我們。我們也要懂得運用愛的力量、慈悲的力量,來服務眾生、利益眾生!

22.真正優良的宗教信仰,是來自於其信仰中平等的愛心,與慈悲的行為。因為世界任何宗教的產生,都是基於善良與愛為出發點;當我們全面為一切生命奉獻與服務時,就已經看見一切宗教信仰的真髓。

23.善良與慈悲的修持極為重要,它們就像是人身的手足與眼目一樣,缺一不可。因為善良與慈悲,是一切平安與喜樂的泉源,所以當我們遇到順境或逆境時,都應該以善良正面、慈悲大愛的心態來面對它。

24.慈悲與智慧圓滿結合的心境,就像修行者的心臟,是一切動力的所在。慈悲,是情感極致的表現;智慧,則是理智圓滿的展現。悲與智的圓滿融合,才是修行者安樂的根源。

25.佛陀是我們最尊貴的導師,他所教導的悲智修行,更是我們心靈最佳的良藥。我們一定要使慈悲與智慧雙運、平衡的發展,讓空性中融合大愛,大愛中融合空性。

26.一天的二十四小時當中,我們會從事不同的行為,例如睡眠、飲食、工作、甚至娛樂,每一項簡單的生活模式,都可以將其轉變為成佛的因、解脫的因,這轉變完全取決於我們的發心動機。所以,我們應該要以慈悲心,來面對人生的大小瑣事。

27.當我們發起大悲願心,願作大乘佛教徒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從當下那一刻起,心心念念都儘量為眾生著想,永遠將眾生的利益擺在第一位!時時刻刻都以眾生的利益為優先,而祈禱、修持著。

28.不管他人對我們如何,我們都要保持慈悲,就像母親對待子女一樣,不管孩子再怎麼樣的壞,母親再怎麼責備,作父母的依然是永遠愛自己的孩子。我們要學習諸佛菩薩的精神,將我們的慈悲擴及一切,平等無私。

29.我們希望改變世界嗎?那就抱著慈悲與關懷,不斷影響家人、朋友,甚至一切不認識的陌生人!因為真誠的愛,足以改變全世界。

30.修行者,要時時提醒自己具備三種心:對自己要有慚愧心,對三寶要有恭敬心,對眾生要有慈悲心。這三種心要隨時隨地的憶念、觀照,才不會失去修行人的高尚人格。

31.經典中曾說,若有人將佛語、經咒,恭書於絹布之上,隨風吹動,這就像是風在讀誦經典一樣,而只要經過此經旛的一切眾生,包括蟑螂、螞蟻,捨報之後皆能以此功德往生極樂世界,乃至一切受到此經旛加持的眾生,都將離苦得樂!這是何等的慈悲呀!

32.真正的生命,指的不是我們這一期的壽命;真正的生命,指的是我們內在佛智與慈悲的培養。懂得開發自身內在的智慧與慈悲,才是我們生命的真正價值!

33.怨恨,只會製造更多的負面問題;諒解,才能夠化解彼此的敵對。所以,懷抱著慈悲,不論走到哪裡,都要以慈悲心製造快樂,讓愛的力量,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

34.除了能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之外,我們不需要接受任何勝利,更不需要個人的榮譽與頭銜;只要能將慈悲之心活現於我們心中,那麼個人的名譽得失,也已不再重要。

35.傷害我們的人,才是我們修心的珍寶,才是我們的心靈導師。敵人,其實是幫助我們培養慈悲心最好的逆增上緣,更是我們修持忍辱的良師益友。

36.觀世音菩薩的千手,代表著菩薩慈心悲願的行動力;而菩薩每隻手中的千眼,則象徵著菩薩睿智的洞察力。我們應該豐富自己修行的內容,照見本心,以擁有如觀世音菩薩一樣的千手千眼,饒益有情。

37.若我們以"無明"(註)為父、"貪愛"為母,我們將成為苦命流浪兒,就是在煩惱與生死之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若我們希求解脫、得大自在,就應該以"慈悲"為父、"般若"為母,才能得渡生死之流,登上快樂的彼岸。

註:無明,指無智、愚昧,特別指不了解佛教道理的世俗認識。

38.身為佛弟子,就要愛護生命,學習佛陀的無私與慈愛,實踐慈悲度眾的菩薩事業。開放我們的心胸,真實地皈依三寶佛、法、僧,讓自己的心融於三寶之中;實踐諸佛菩薩的本懷,
立足於向三寶的學習與根本信仰,並且向一切眾生遍灑慈愛。

39.萬法唯心造,世界是以心為主導,外在的依報世界,是隨著我們正報而轉;我們所處的世界,是由眾生共同的思想、語言以及行為所創造的。因此每個人對這個世界,都應該負起絕對的責任。這才是開闊的心、慈悲之行。

40.在《法集經》中觀世音菩薩曾向佛陀白言,作為一名菩薩,他可以不用修學許多法門,只單持一項法門,就能善知一切佛法;那法門,就是指大悲心。若菩薩掌握住了大悲心,就能攝取一切佛法,如在掌中,由此可見擴展悲心的重要性。

41.傲慢、自我的心態與執著,才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敵人;唯有將心擴展至一切眾生時,才是我們快樂的泉源。所以,發展我們的無私與慈悲,真誠地服務一切眾生,才是我們生命存在的意義。

42.打開心窗,就是懂得為他人著想;慈悲,才是我們永恆的依靠。只要有需要幫助的地方,
我們都應該盡己所能,實踐慈悲、利益有情。慈悲,就是我們生命的原動力!

43.學習擴展對眾生的慈愛,讓自己能夠無私地愛一切眾生;無私的愛並不是俗世的執著,
所以我們必須要時時反省自己,檢視自心的"愛",是否符合真正的"慈悲"。

44.當我們生起一念利他的慈悲心時,就像點起一盞心燈,不僅照亮我們自己,也將溫暖他人、照亮世界。懷著慈悲心能夠照亮他人,相反的,如果懷著惡心,也將會損害自己、傷害他人。

45.希望學習對他人慈悲,就應該先對自己慈悲,如此良善、慈悲的循環,才是真慈悲。如何對自己慈悲?就是令自心柔軟;心性調柔了,一切自然就順於慈悲而行了!

46.佛代表清淨、慈悲與平等心,我們念佛就是莊嚴自心,讓我們的凡夫心如同淨土一般,充滿慈悲、光明與智慧。如果不時常憶佛、念佛,我們的內心就容易為煩惱所干擾。修行就是要不離身、口、意,將我們的身心,完全投入佛陀的懷抱之中,如此即是"身心自在"。

47.將我們的悲心不斷擴大,從一人至一切人,從一國家至一切國家,從一生命至一切生命,
這就是學習承擔宇宙大責任!當我們學習擴大慈悲的心量時,其實已與諸佛菩薩相互感應,
也已被列為諸佛的"法王子",時時已不離諸佛的眷顧與提攜了!

48.試著以平等的心態對待一切生命,表達關愛與善意,讓自己時時刻刻培養無私無我、不偏倚的慈悲心。就像在種植之前都需先行整地;平等的慈悲心,就是我們人生快樂的基石。

49.很多人都會問,佛教的修行是什麼?佛教的修行,就是培養慈愛眾生的能力而已。放捨自私、自我,培養無私的愛與慈悲,就是佛教最終極的修行。無我的慈悲,是悲智雙融的圓滿表現,它才是我們心靈的依止處。

50.世尊曾說,一個人生起一念慈悲心的功德,將與天帝的功德一樣廣大。因為我們的一念慈悲心,是真誠為了幫助他人離苦。所以,擁有慈悲心的人,才是世上最幸福快樂的人。

善用慈悲的能量

1.幫助他人,慈護生命。如果心時常安住在憶念佛陀、憶念善法上,我們的心就與諸佛的心結合在一起,充塞法界;如果我們的心時時都念著貪、瞋、癡等煩惱,小人、惡人、惡鬼等不善的事物,就會與我們相應、向我們靠攏。因此,保持清淨心與慈悲心,就能夠天天與慈悲的境界相應,天天有做不完的慈悲事業!

2.佛陀所強調與追求的是"悲智圓滿"。好頭腦與好心腸,應該要攜手合作,要以智慧引導感情,發展出無私的感情,就是大慈大悲;追求智慧,也要以慈悲為動機,也就是全然的放下自我,一面是淨化自心,一面是奉獻他人。我們必須讓悲與智均衡發展,才能達到佛果的圓滿。

3.我們要平等地慈憐一切眾生,當我們慈悲憐愛一切眾生時,每個人看見我們,就會很自然的想與我們親近;因為擁有慈悲心的人,呼吸都充滿慈悲的氣息,無時無刻都是慈心遍滿、利益眾生。

4.我們日常生活中,都要以慈悲為動機,哪怕只是一件很微小的事情,例如掃地、倒水,或只是向佛陀供香、供燈等平常舉動,都要以眾生的利益為優先,實踐《華嚴經》中的<淨行品>,時時為眾生發願與祝禱。如此學習發展無私的慈悲,將有助於我們心智的成長。

5.學佛不是迷信,而是學習一份真理。人就是自己命運的主宰,當念頭裡有欲望、怨恨時,就會造作惡業,感受苦果;但若念頭裡有慈悲、有奉獻,那將會造作善業,感得樂果。因此,我們無須擔憂未來如何,我們只要顧好當下的行為即可。

6.三寶門中好修福,特別是服務公共場所、大眾共用的地方,是培養福報最好的機會。我們必須清楚知道,行為反作用力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平時就應該盡力斷惡修善,慈悲一切。

7.每一個人生活著,要對眾生、社會有所幫助,活得才有意義。生命的生、老、病、死是必然的現象,但以慈悲心生活時,生命就會充滿動力,也就能夠超越身體上的各種痛苦,時常安住於輕安自在之中,並且平安吉祥的快樂生活。

8.當我們被自私蒙蔽,處事都以利己為動機,將會感到無比的恐懼與壓力;若我們心懷慈悲,行事都以利他為動力,將會感到無比的自在與喜悅!

9.修習慈悲與奉獻,不僅限於宗教生活,在我們所處的每一個角落,無論家庭、學校或職場,
皆應實踐此慈愛之行。而慈悲除了對於世俗生活有所利益,對心理、生理等健康,也有很大的幫助。

10.一切種智就是佛陀的圓滿智慧。佛陀以大慈悲心為體,心心念念都是不忍眾生受苦。我們以佛陀為導師,就是要追求佛陀圓滿的智慧,以平等的慈悲心來對待一切六道有情;面對各種不同根器的眾生,也要以善巧方便予以度化。這種智慧要以什麼為動機呢?要以慈悲心為動機。

11.勇於承受他人的苦難,就是在消除我們的苦難;所以慈悲是消除苦難,體悟佛法的不二法門。直下體會"無我"的教義,相信自心那份清淨、圓明的佛性,就能勇於承受世界的苦難、承載眾生的苦難,如此就是一位真正的菩薩。

12.以怨報怨,對立與爭執將永遠無法止息;唯有捨除怨恨,並以慈悲、寬容之心相待,怨恨才能夠得到停止。以慈愛才能止息對立,這是永遠不變的法則。

13.觀修慈悲心的法門,能夠帶給我們內在的力量與喜悅,也能讓我們感覺到存活的意義;生活得有意義,就是要活得有用、為人所用。真誠的幫助他人、服務眾生,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14.所謂的福報與業障(註),只是一念之差,端看自己如何用心而已。當逆境來臨時,只要能夠保持慈悲心與菩提心,懂得轉化念頭,所謂的障礙或逆境,也就不攻自破了。

註:業障,是指眾生由身體、語言、思想所造的惡業能蔽障正道,稱為業障。

15.如果我們能以無私、平等的慈悲心為動機,讀誦大乘經典、祈願文,或以此動機修持真言密咒,乃至精進的禪修,這些法門都將成為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淨除我們身心中累劫的障礙與惡業,並且還能直接或間接的利益眾生。

16.我們希望成為名副其實的菩薩,第一就是要修學慈愛、大悲之心。只要具有慈愛與大悲心,何愁什麼教法得不到?不用求法,只求具有大悲心即可;因為有了大悲心,心量自然廣闊無際、諸佛歡喜,一切佛法也將自然可得。

17.慈愛的修行,可以帶來心靈的喜悅與平靜;當我們越付出慈愛時,內心也就越快樂。慈愛能帶動奉獻,奉獻能不斷產生力量;慈愛的修行不僅是長養慈悲的心態,並且能助長智慧的修行,神奇地開發我們無限的潛能。

18.我們的身心,會隨著思想、行為而改變。如果一直讓貪欲、怨恨、對立等不善的心態,干擾、污染我們,身心也就會變得污穢與不健康;但若能以慈悲、正念與道德等善行,來修正自身,將使身心轉為清淨、廣闊與威德。

19.我們必須清楚知道,苦是由自身三業等的行為所造成,由於我們嚴重缺乏悲心,只執著於個人的得失、尊嚴以及自我,因而造就我們長久於六道中輪迴,受無盡的生死痛苦。我們該如何解脫自我呢?欲得安樂,就必須確實修持無私的慈悲,與無我的空性,也就是"悲智圓融"。

20.每個人都希望生得相貌俊美、人見人愛,但相貌莊嚴是從何而來呢?是由修持忍辱與慈悲而來的。我們如果希望相貌好看、人緣良好,就要好好修持忍辱與慈悲,不發脾氣,慈心善待一切生命。

21.我們修學佛法應該要保有四種心:第一、信心—就是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第二、因果心—相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第三、出離心—對生死輪迴、貪瞋等煩惱生起厭離感。第四、慈悲心—當我們認知到輪迴痛苦的時候,也要想到一切如母有情,此時此刻,也深陷在生死輪迴的大海之中!因此對他們生起一顆無偽的慈悲心,發心救度。 

具備此四心,就已生活在光明與睿智的璀璨生命中了!

22.過去曾有一位弟子拿包子要供養佛陀,正要前往供佛時,剛好看見一隻流浪狗,於是他就將包子施予了流浪狗。佛陀於是開示弟子們:"供養眾生的功德,等同於供養百千萬尊佛的功德,為什麼呢?因為諸佛唯一的目的,就是慈愛眾生、救度眾生,所以下施眾生的功德,
超於上供諸佛的功德。"佛陀一再地讚歎悲田第一!慈悲利生的功德才是最大、最為不可思議的。

23.如果修學佛法,卻不能使生活品質有所改善,例如悲智增上、生活能力增長,佛法對我們而言,就只是成了精神上的消遣。佛法的存在,就是為了開發眾生的潛能,而潛能的圓滿體現即是佛。所以,我們學佛的發心、動機必須要正確,要時時警惕自己、反省自己;當我們越精進、越慈悲的時候,也就是本性潛能越開發與圓滿的時候。

24.如果只是單純想到惡道眾生的苦,而生起大慈悲心,此人即刻具有"梵天福"。什麼是梵天福呢?欲界六層天(註)集合起來的福德,還不如一個梵天的福德,可見梵天之福德廣大。只是不忍惡道眾生苦,就有如此福德力量,何況以誦經、施食的方式,實際利益他們,所得功德更是不可思議了。

註:欲界,與色界、無色界合稱「三界」。這個世界的有情眾生因為有食欲、淫欲、睡眠等欲望,所以稱為欲界。欲界六層天,就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25.我們之所以不斷製造惡業、輪迴生死,就是因為我們長久以來自私自利,而忽視其他眾生的痛苦;這個強烈的自我,使我們缺乏慈悲心。從今日起,我們不能再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要以眾生的利益為優先!並且積極實踐慈悲,奉獻身心!

26.人是自己命運的主人!我們今天所得到的一切,都是過去所造作的善惡等業招感、形成的。釋迦牟尼佛向我們宣說了因果的真諦,引導我們懂得善用其心,處處以慈悲、利他為動機;以菩提心淨化我們的口業、改變我們的行為,更進一步創造我們的命運,乃至將自己塑造成佛!利益眾生!

27.遇到怨敵,我們應該要如何面對呢?應該要以慈悲感化怨恨。千萬不要因他人生氣,我就比他人更生氣;以爭止爭,永無止境。若希求和善與幸福的人生,就先從慈悲做起吧!

28.保有道德行為,才是我們生命的寶藏!充滿愛的人生,我們也才會真正的快樂!不管我們的生活是順境或逆境,只要能夠堅持道德與慈愛,我們的人生不管何時何地,都將是充滿光明與美滿!

29.作為佛教徒,從今日起就應該要開始有所改變,要有什麼改變呢?要以慈悲與忍辱克服一切,不能再以暴制暴、以奸治奸;我們要依循真理來做事,以真理來感動他人。

30.只要對他人慈悲、對眾生慈悲,當這些眾生接近、看到我們的時候,就會像是看見自己父母一樣的歡喜,因為我們的身心閃爍著慈愛的光芒,所以一切眾生都會喜歡、親近乃至擁護我們。

31.雖然只是簡單的施食,但由於是以無私的慈悲來攝持,並且透過諸佛真言咒力的加持,所以對所施的眾生而言,將有極大的利益!我們也因此施食的善行,而圓滿許多功德,如:富裕、健康、相貌莊嚴、氣力充足,乃至夜夢吉祥、永離惡道等許多功德,而世界也將因我們的慈悲而震動。

32.作為三寶弟子,必須對自己嚴格,並要有厭離煩惱與輪迴的出離心;對待一切眾生,就要有一顆真實無偽的慈悲心。

33.觀世音菩薩為了利益眾生,而示現了不可思議的千手千眼,並以種種善巧方便救度眾生。
菩薩時時刻刻都是想念著眾生的苦、不捨眾生受無量苦,因此,菩薩恆常不離開利益眾生的大慈悲心,心心念念都是為了利益眾生、幫助眾生而遊化人間。我們也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心,盡心盡力地幫助眾生、利益有情。

34.佛陀曾經說過,若有人能夠真實利益眾生、服務眾生,就是真正的供養諸佛、代佛弘化。
所以不管我們從事慈善、護生、施食、推廣素食等志業,都是在供養十方一切諸佛!唯有幫助苦難的眾生離苦得樂,得大解脫,才能夠令佛歡喜,圓滿諸佛的慈心悲願。

35.釋迦牟尼佛以無量劫(註)的修行,征服了自己的心,成功的消滅了無明、貪欲與瞋恨;
佛陀更以無私的大慈悲心,征服了我們、征服了世界。由此可見,能夠掌控自心,也就能夠掌控全世界。

註:劫,為時間單位,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稱為一小劫。無量劫比喻無限的時間。

36.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一直處心積慮想要殺害佛陀,有一次提婆達多生病了,佛陀依然前往探望,並且佛陀以他的威德之力,令提婆達多的病情馬上好轉。提婆達多的病好了之後,仍然繼續陷害佛陀,但佛陀依然繼續地慈愛提婆達多。如此的無私與慈悲,就是我們要向佛陀學習的慈愛啊!

37.面對問題,唯有以利他為出發點的慈悲,才能解決人生的各項難題;利他的悲心,會使我們更全面地看待種種問題,我們也才能夠以全面的了解,解決諸多難題。這也是對應痛苦的有效良方。

38.當社會開始缺少互助、信任與慈悲時,我們將會一直生活在痛苦、緊張與恐懼之中。因此,對他人多一點慈悲,就是給社會多一份安定的力量!互助、信任與慈悲,才是你我共處、安定社會的主要力量。

39.佛陀已經為我們一切眾生,引導出一帖特效藥方,用以解決世界以及人類的問題。這帖藥方是什麼呢?就是絕對的慈悲!超越相對的絕對慈悲,是人類社會和平相處的基石,能化解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也能增進生命之間的互助、善良與光明面!

40.慈悲具有救護一切的力量,怨恨只會招來危險與詛咒。希望拯救自己、拯救眾生,就要保持慈悲;若不希望遭逢危險與詛咒,就先忘掉怨恨吧!

41.修行的目的,只是為了讓一切有情獲得安樂與解脫,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將對至親的愛,
擴展遍及一切生命,我們將會感受到,原來無私的慈悲,遠勝於有求必應的如意寶珠!愛變得無私,也就不必擔心會再失去什麼了。

42.世界是動態的、是相待的,並且是富有感情的。我們對一朵花生起一份喜悅的心,這朵花就會開得更美、更香;同理,對大自然界的生命好,它們也會給予一個好的回應。因為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也就是佛陀教導我們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43.修行佛法,應該要讓心變得非常敏感,就是不忍眾生苦。由於慈悲心的驅使,我們對於任何生命、一切眾生,一點也不願意讓他們受苦、受難,就像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頭上的一塊肉一樣,永遠是絕對的細心呵護。

44.心清淨則眾生清淨;眾生清淨則世界清淨。當我們內心沒有煩惱、自我與對立,只懷有慈悲、奉獻與智慧時,就是淨化了一切負面的情緒,極樂淨土也就永遠存在於我們心中。一分清淨,即是一分淨土;十分清淨,即是十分淨土。

45.我們不必要求他人對待我如何,相反的,應該檢視自己對待他人如何;當我們是永遠忍讓、永遠慈悲、永遠付出地對待一切生命時,所得到的回應也將會是正面與善意的。光明的人生,應該由我們自己積極製造。

46.生活的目的,就是為了散播慈悲以及佛陀的法音。活著就是為了修行,就是為了推動道德良知以及佛陀正法,這才是生活的目的,也是一種責任。不要再自私地只為自己而活,應該學著為他人的福祉而活!

47.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是由眾生的共業所成,是由於眾生的心念、行為,而形成所謂的世界。如果希望世界更美好,唯一方法,就是依靠眾生的善念與善行才能成就;眾生共同的清淨、共同的慈悲,將能轉變我們的世界,使之更趨於良善與美好。

48.當有人欺負我們的時候,我們很自然地會以憤怒、瞋恨的力量來壓制他;這種以憤怒、
瞋恨等力量作為保護與防衛,其實是相當愚笨的作法。真正能夠作為我們依靠與保護的力量,唯有無私的大慈悲心而已。

49.一顆調柔的心,就是世界的珍寶。因為"調"是指調伏,就是善於調伏煩惱、控制欲望;
"柔"則是指大悲心,慈護一切眾生,誓度有情。能擁有一顆調柔的心,才是人間的無上至寶、眾生的皈依處。50.當內心充滿慈悲的力量時,即使遇到困難與逆境,也會轉換這些負面力量,使之朝向正面與光明。無私的慈悲心,就像一雙帶領我們自由飛翔的美麗翅膀。

踏上慈悲的徑路

1.真正能讓我們學習慈悲的地方,是在有苦難的地方、貧窮的地方,像醫院、屠宰場等,
都是我們學習慈悲的道場,奉獻身心的慈悲伽藍(註)!

註:伽藍,指僧眾居住的園林,一般也用來稱呼僧侶所居住的寺院、堂舍。

2.當我們開始修行的時候,就要做一個決定:從今天開始,不再怨恨他人、不再排斥他人,
並且慈愛一切生命。不管遇到任何的挫折、任何的痛苦,都將能迎刃而解;試著接受逆境、與逆境為友,那麼我們所感受到的苦,反而會融化在我們的慈悲之中。

3.素食能夠使我們身心清淨,並增長慈悲心;當我們身心達到一定的清淨與調柔時,智慧也將自然地得到增長與明利。佛陀於《涅槃經》中說:一切佛子不得食肉,食肉即斷慈悲種子,食肉者非佛弟子。這是佛陀的金口良言,我們應當深思並且依教奉行。

4.當我們被所愛的對象背叛時,"愛"就會有轉為激烈憎恨的可能性。世間男女的愛情,常是愛恨交織的心理在作祟。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一輩子先不談什麼大慈大悲,只先談"不吃醋"、"不懷恨",先定好這個原則,再漸漸地增長我們的慈悲心。

5.訓練自己,時時保持慈心、悲心與菩提心,將能澈底轉化自身的貪、瞋、癡等無明煩惱,得到覺性的光明與喜悅。

6.學習慈悲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儘量為一切眾生的需要與感受設想,
做到思其所想、感其所受,將我們的愛真誠地付出,如此,我們將能體會菩提為何物了。

7.什麼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自私最苦;什麼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慈悲最樂。想要得到快樂,就要先學會慈悲;想離開痛苦,就要先斷除自私貪欲。

8.修習慈悲、增長慈悲,決定慈悲!讓我們將慈悲,轉變為一切法的媒介物與基礎,讓我們的生命,因為慈悲而快樂地生活著!雖然身體終究會死亡,但若能懷著慈悲而逝,我們的生命,將會成為永不退轉的原動力。

9.時常以他人的立場設想,才有可能漸漸生起毫無虛偽的慈悲心;時時刻刻都以慈悲為動機,
將能看見真正和諧的世界。我們必須以全部的身心,修持慈悲心,如此不僅能令我們的內外世界,皆呈現為安和的狀態,並且還能以此開闊自己的心胸,使我們得到真正的大自在。

10.不要讓嫉妒干擾我們的心靈,放捨對自我的尊嚴與執著,並學習隨喜他人的功德、成就與順遂等。嫉妒的負面心態,還是來自於"貪"與"不知足"等的煩惱干擾;我們應將嫉妒的煩惱惡賊,轉化為隨喜與慈悲,才能有所突破與成長。

11.佛陀教導我們最快速離苦的方法,最快速證悟空性的方法,最快速成佛的方法,就是"慈悲的行動"。實踐菩薩道除了用心,更要化為真實的行動;經常體悟這種生命的快樂,付出並實踐,才能開闊生命的質與量。

12.《怖魔經》中說: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則為魔法。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開闊自己的心胸,要以利益眾生的動機為優先;為了培養利他的慈悲心,每天至少一次,利用一點時間,來念誦有關激勵菩提心的經文、論文或願文。

13.讓自己增長慈悲、開闊胸懷的實際行動是什麼?其實很簡單,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問候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以慈悲為動機,見到熟識、不熟識的人,都可以微笑、禮貌地招呼,或施以關愛的言語,這些都可以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慈悲。

14.點燈的動機是什麼?因為慈悲。點燈,就是希望讓黑暗中的眾生,也能看見生命的光明而離苦得樂,所以我們要點燈供佛;什麼才是最究竟的點燈呢?最究竟的點燈,就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犧牲自己、幫助他人,淨化自己、慈悲眾生!這是一種生命最燦爛的發揮,也是我們點燈供佛最根本的動機與實踐!

15.我們每日早晨剛清醒時,就應該對自己如此的勉勵:我將學習菩薩的心及行為,我要毫無例外地,對每一生命直接或間接地,奉獻自己所有的快樂與協助;並且以自身來取代一切如母眾生的傷痛。

這是多麼廣大的悲願啊!即使只是短短的祈願,都能為我們帶來慈悲的正面能量。

16.如果在生活中,遭遇到難受的痛苦、病苦或是挫折時,最好、最快速的除障妙法,莫過於救護生命與慈悲施食!護生、放生是利益眾生最直接的善行;而慈悲施食,是以最殊勝的真言妙法,救護一切沉溺於三途的無形眾生。救護生命與慈悲施食,都是最直接利益眾生的方法,並且有形、無形皆具。

17.要讓慈悲變成一種習慣!就好比平時吃素的人,一旦不小心吃到葷食,身體一定會感到不適;同理,一個修慈悲心的人,如果內心存有恨意、不愉快等念頭時,也很容易向內反省與自責,並使自己很快速的再度安住於慈悲之中。

18.我們應該如何修行,才能夠順利到達智慧的彼岸呢?就是要保持正念對於佛戒的憶念與受持;保持正見就是經常思維性空緣起的妙理;保持正行就是以大慈悲心對待眾生,不害眾生,乃至利益眾生。

19.真正的愛,並不是建立在男女欲望之上的愛,而是建立在對一切生命平等關懷之上的愛,
那才是無私、最真實的愛。自私的愛讓人脆弱,也會讓人蒙蔽真心;我們要發展的是一種不痛苦的愛就是佛陀的大慈大悲。

20.誓願作為一名大乘佛教徒,從當下的那一刻起,就要時時警惕自己,不要生氣、憤怒,不要存有恨意;要永遠保持著慈悲、喜樂之心,讓心永遠像滿月輪一樣明亮圓滿。千萬不要讓心像一顆炸彈,充滿怨恨。因為心製造了我們的世界,也決定了我們的命運,所以千萬不要因身體或者外面的種種境界,影響了自己慈悲的心。

21.如果希望改造命運,一開始最要打擊的,就是這個愛生氣的炸彈。生氣會將我們過去所修持的功德焚毀,也會障礙我們慈悲心的生起。

22.我們要時時發願,願每一個人都能快樂、充滿慈愛。如果我們真愛自己,就應該要更愛眾生!讓良善與慈悲,充斥我們的生命!以此來圓滿我們的慈悲心。

23.世界就像是母親一樣,給予我們安穩、滋潤與養分。我們不應該以自私的心量對待周遭的一切,要以無私的愛來擁抱世界、擁抱一切生命!作為大乘佛教徒,我們應該要以世界為道場、以眾生為眷屬,整個世界、每個地方,都是我們學習與修行的道場,也是我們利益眾生、遍灑慈愛的淨土。

24.當我們開始修行的時候,首先要有一顆純潔的心,對待自己、對待眾生,就是對自己要有慚愧心;對眾生要有慈悲心;對三寶要有感恩心。我們要經常培養這三種心慚愧心、慈悲心、感恩心,如此才是一個稱職、清淨的修行人。

25.有了慈悲心之後,進一步還需要修空心就是空性的心。如果還有一個自我的概念、被自我束縛,那就沒有辦法真正去關心眾生。不要執著有個我,更不要再加深對自我的執著,讓心與空性相應,如實的安住實相。

26.佛陀在每一個生命中,都曾以實際的行動來利益眾生。當我們閱讀或聽聞佛陀過去本生故事時,就要不斷地憶念、感懷佛陀過去的修行,以及他利益眾生的偉大事蹟;並且勉勵自己,也能如同佛陀一般,發起慈悲、精進、大勇猛心,精勤聖道,利濟有情,如此我們才有成佛的希望與可能性。

27.修行,其實只有"老實"二個字!修行沒有什麼訣竅,也沒有所謂的捷徑,修行端看我們的真誠與務實;真實的修行者,就是要從平時的生活起居、待人處事中,不斷的醞釀慈悲與道心,而不是好高騖遠,或者僅將佛法,當作是一種精神上的消遣、娛樂。

28.人與人、與世界、與一切生命之間,都有一種連帶關係,就像是一家人一樣。學佛一定要經常地思維空性,理解、體會空性妙理,以突破種種的對立,讓心變得柔軟與慈悲。願我們都能以慈愛化解一切。

29.散播愛心,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更是我們一生中,必須持續執行的大事!分享慈悲、散播愛心,是沒有"客氣"這一回事,也沒有今天慈悲、明天休息的餘地;慈悲,是永遠、持續、貫徹始終的,如此才是真正的慈悲。

30.無論遇到任何事情,只要因緣具足,我們就應該把握機會接觸生命、服務眾生。內心要經常觀修慈悲、保持慈悲;離開慈悲,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將會是魔業,對自己、對一切眾生,都沒有究竟上的幫助。

31.我們要平等無私地慈愛一切眾生;但愛一切眾生,並不是建立在男女欲望上的愛,而是建立在念恩、報恩的心態上,應該要以這樣的平等與真心,來慈愛一切人、一切生命。

32.修行就是在修練這一顆心,修心還要有境界的助成,才知道我們的心是否真的安定;當有人侮辱、咒罵、傷害我們時,還能保持慈悲心與忍辱心,那才是真正的在修心了!所以,逆境反而是我們修行最好的導師。

33.我們每天要不斷培養感恩與慈悲的習慣。對上,我們要常懷感恩與虔誠;對下,我們要完全的慈悲與奉獻。整個佛教的修行,就是不離開感恩與慈悲這兩項原則,這也就是初步的"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34.我們願不願意作真實的修行者?如果願意,那就要真切的憐憫慈愛一切眾生,不再傷害任何生命,並且要經常的給予關愛,慈護一切生命;即便我們無法做到百分之百,但至少能努力作個修行者!

35.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就應該相互幫助、相互關愛。若我們所處的世界,至少能夠做到人人慈悲為懷、不造殺業,社會自然安和利樂,也與刀兵劫永遠絕緣,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將能遠離鬥爭、緊張與災難的氛圍。

36.慈悲具有救護一切的力量,怨恨只會招來危險與詛咒。希望拯救自己、拯救眾生,就要保持慈悲;若不希望遭逢危險與詛咒,就先忘掉怨恨吧!

37.世間少一念殺心,就少一分危險;多一念悲心,就多一份幸福安樂。我們若也希望過著無畏的生活,就先從"減少一念殺心、多增長一念悲心"做起吧!

38.即使是世俗男女的愛情,也能凝聚成一股力量;這股愛的力量,無法只從書本中吸收或學習,必須由實際經驗中歷練與成長。學習慈悲也是如此,必須從實際的奉獻與付出,才能體會慈悲的可貴!而當一位佛教徒失去愛的動力時,也就等於失去學佛的意義。

39.素食,是一種尊重生命的善行,更是長養慈悲的大乘修行!日常生活中就能實踐慈悲心的人,他的生活必然能夠遠離緊張與危險,晝夜六時恆常吉祥。

40.彌勒菩薩曾經發願:"願我將來成等正覺時,制定一切佛子不得食肉的戒律!"而為了儘早迎接這位未來佛的來臨,願我們都能夠開始素食;因為素食,就是將祥和之氣帶至家庭、社會乃至全世界!素食,就是製造個人乃至世界的平安吉祥。

41.心中沒有恨,才是最美的心,我們應該要用愛的力量,來幫助眾生、感動眾生。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等諸佛菩薩,從來沒有懲罰過、放棄過我們,他們是用慈悲感化了我們。我們也要懂得運用愛的力量、慈悲的力量,來服務眾生、利益眾生!

42.我們看到很善良的人,內心也會感到舒服;因為一個人的身、語、意,會影響到他人的感受與環境。我們要不斷的莊嚴自己,讓自己的三業充滿慈悲、光明與為眾生服務的力量,以此改造生活、改造生命!

43.念佛當下即是佛。如果我們的心,能夠真切地安住在憶念佛號上,那麼當下的心,就已展現了佛的智慧、慈悲與力量了!因此,善護我們的心,不要讓心走向不善的念頭中;讓心向著光明,人生也將光明一生。

44.生命本來就是變化無常,不論人生是否有偉大的成就、事業是否成功,只要我們的心,能夠不離開慈悲心與菩提心,不曾離開利他的正確方向,事情本身不見得必須成功,因為往往過程遠比結果重要。

45.自私的愛,會覆蓋我們的本來佛性,也會將無私的悲心消滅;我們要以愛自己子女、愛自己父母的心情、方式,來關愛一切眾生,這樣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也才是真正的慈愛。

46.會傷害我們菩提心與慈悲心的,就是自私與我執。我們要時時保有一顆與空性相應的心;儘量放下自我,經常思惟緣起性空的真諦,如此,才有蛻變的可能。

47.如果我們對於他人,也能有感同身受的直覺,自然就會將愛心擴展至每一個生命。我們首先要將自己所感受到的苦,經常地想一想,深刻地體會生命的痛苦,以此來培養慈悲心;這份慈愛眾生的心量,就是生命喜悅的泉源。

48.要經常保持微笑,讓自己的內心充滿歡樂與喜悅;當我們以喜樂的心,透過外在的慈悲形象,關懷每一個眾生時,一切生命也將以善意與微笑回應我們。如此,世界將能以此良性的循環,共創美好的人間淨土。

49.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就是佛教修行的最高階段;我們常講慈悲,但慈悲要從哪裡開始?就是要從平等做起。就像一棟大樓的建設,也必須從地基開始做起;如果我們沒有平等心,那麼如何發展無私的慈悲心呢?所以,平等心是最根本的基礎,也是佛教修行者最高尚的表現。

50.當我們為某事感到憤怒時,可以先試著靜下心來,思考瞋恨將會帶來的壞處與負面能量;
如此深入、持續地觀想,讓瞋恨降至最低,然後再試著讓愛與慈悲愈發精進、愈發增長。慢慢地,將能成功地減弱易怒的脾氣,並且增進慈悲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