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諸佛的菩提心
1.菩提心(註)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態與實踐,如此的行為與思惟模式,是世間至覺、至高的教育與修行。懂得菩提心的修行,才是我們最優質的生活方式。
註:菩提心,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心。菩提心是一切諸佛的種子,是一切正願之始。
2.菩提心是廣大、喜悅、清淨的,並且是極難得、可貴的;而當生起、擁有菩提心時,我們將是全世界最為幸福與踏實的人。各位生起菩提心了嗎?擁有菩提心的我們,從今而後不准再憂愁,也不准再為自己而哭泣;身為菩薩的我們,要為眾生的受苦,流下慈悲的眼淚。
3."菩提心"就是悲智平衡與圓滿的極致狀態,蘊含實相、包容、大力與慈悲等一切正面能量。培養一顆完美的菩提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圓滿菩提心可以從最簡單的地方做起,例如讀經、禪修,或者只是買少許的物命,正確地放生等等。
4.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顆佛心,也就是菩提心。要用佛心來過生活,長養自己的佛心,讓它日趨茁壯,澈底轉化凡夫心為佛陀的心─即圓滿的菩提心。
5.我們是佛陀的弟子,就要學習佛陀的心,亦即學習菩提心;學習以菩提心應對平時的待人接物,以菩提心關愛一切生命,更要以菩提心來念佛持咒、用功修行,將所修的功德分享予眾生。如此,我們的心境將會有很大的轉變,因為我們的心與佛的心相應,自然無礙,就漸漸超越煩惱執著,突破自我。
6.什麼是最好的動機與發心呢?最好的發心,願一切眾生皆能離苦得樂、成就佛道的菩提大願,為最高尚的發心與動機。所以,成就眾生,就是在成就我們高尚的偉大人格。
7.佛教,可以稱為佛陀教育或正覺(註)教育,它所強調的是個人對於內心發展的責任,也是一條深奧的理性與感性的互助之道。內心發展的責任,就是對於眾生的慈悲心與責任心,對自己則要有精進心與菩提心。這一條深奧的修行之路,所實踐的是淨化自己,與關懷眾生兩項任務,也就是智慧與慈悲的融合與圓滿。
註:正覺,就是證悟一切諸法的真正覺智;也就是如來的實智。
8.菩提心,力量是不可思議的!透澈實相並且廣運悲心的菩薩們,為了利益眾生,不僅能夠犧牲自我,甚至還能廣現神變、支配萬物;這些都是由於菩薩的菩提心而來。菩提心才是開闊圓滿清淨的不思議狀態!我們要為培育此菩提心而精進。
9.永恆的依靠,不是男女、不是財富、不是名利,我們盡未來際的永恆依靠,是勇猛的精進狀態─亦即"菩提心"。菩提心才是我們永遠的肩膀。聞思正法、實踐佛道,或許有時身體會感到疲憊,但心不要累就好了;沒關係的!心保持快樂就好,修行就是如此。
10.如果有人能夠具足難得可貴的菩提心,一心只掛念著其他眾生的痛苦與慧命,深切地祈願並實踐利益眾生的大行,這樣將能得到善法的利益,尤其能夠成就無上菩提之道;而且此人的德行與福德,將遠勝梵天。
11.作為大乘的修行者,應該以世俗、勝義二種菩提心,突破長久生死以來,對於我、我所的執著;更進一步,應該執持(註)菩提心,超越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風的動搖與染污。
註:執持,執受任持,固執不動之意。
12.世間最珍貴的寶貝是什麼?就是"放捨自我,關懷眾生"。真正的如意寶珠,是消除我執煩惱,並且更進一步地幫助眾生、服務眾生,時時刻刻懷著菩提心,身體力行菩薩道,如此才是人中之寶、世間之寶。
13.用慈悲、愛心來感動自己,以此來增長自己的菩提心;有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薩,菩薩就是利用這份無私的愛,來感動一切眾生。菩薩就是要不斷地充實自己、奉獻自我,以此來完成我們的終極目標─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14.如果我們發大菩提心,依佛所教,老實修行,將能感得護法善神的擁護,使我們一切皆能順心,晝夜呈祥。所以,一位老實的佛弟子,從發心起,即不用再煩惱生活中瑣碎小事,不必攀緣(註)、不用有壓力,因為我們生活與修行的一切,護法善神都會將其安排妥當,使我們無後顧之憂,讓我們能夠安心辦道。
註:攀取緣慮,就是指我們的心執著於某一對象的作用。
15.什麼是佛法?就是增加生活品質的方法、就是擴展生命覺性的方法。增加生活品質,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改善生活,如對因果善惡的取捨、增進慈愛、對人和善等;擴展生命覺性,就是更進一步地培養菩提心,希求無上正覺、最為圓滿的大生命。
16.佛教的生活,是一種智慧與慈悲的生活。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動機與目的;正確的動機是什麼?就是以利益眾生為動機。當我們一切都以菩提心為動機時,不僅充實了我們菩提心的修持,也達到了利益眾生的目的。
17.修學佛法沒有捷徑或特點,唯有一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堅定信念,才是我們唯一的路。所以修行並沒有捷徑,不要好高騖遠;踏實地走穩每一步,時時檢視自己的菩提心,這才是修行的正確之道。
18.對待一切生命的平等心與責任感,是發展菩提心的重要基石。如果能夠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有如愛護自己的母親一般;並且對於一切生命的苦樂感受,有著很深、很強烈的責任感,我們才能更進一步討論何謂菩提心。
19.若沒有一切眾生互相長養(註)的因緣,也不會有今天的我們;為了報答眾生的恩德,我們應該積極努力地學習實踐,並圓滿菩提心,此菩提心就是諸佛成就的根本。而菩提心的修行,是自他二利最為圓滿的教育。
註:長養,略稱養,生長、養育的意思。
20.什麼是懺悔?心改變了,不再隨著貪、瞋、癡而轉,並且真實地生起菩提心,了知罪業的本體亦不離開空性的本質;了達此義,就能滅除許多罪業,並且將能漸漸撥開我們的執著、習氣,使心清淨、直見本性。
21.當我們內心想起父母時,總會是最感動的時刻;但是我們不能只思念這一生的父母,而應將此感恩之心擴及於無量生的父母。每一個生命,都曾為我們的父母;特別是大乘佛教,應將一切有情(註)視為自己的父母親,以此策勵菩提心、誓度眾生的願行。
註:有情,就是有情識、有愛情的眾生。
22.修行的原則應是:第一、誓斷一切惡—就是時時反省三業,是否有不善之業產生,有則應克制與斷除;第二、誓修一切善—除了消極的斷惡之外,還要積極的修持善業,以增進內在的涵養與修持;第三、誓修菩提心—更進一步,應圓滿修持菩提心─就是保持利他與正覺的心靈狀態。
23."淨化自己,關心眾生",不要太凸顯自己。五蘊(註1)聚合的"我",只是毫無自性(註2)的本質,因此哪裡還有一個"我"?諸法的本質,雖然是空性的狀態,但並非如木石一般的無情;因此我們應再進一步,將空性的廣大心量,緣一切眾生而普生大菩提心,圓滿自他利益的修行。
註:1.五蘊,又稱五陰,就是類聚,一切有為法的色、受、想、行識五種類別。
2.自體具有的真實不變、清純無雜的本性,稱為自性。
24.什麼才符合"波羅蜜"(註)?就是圓滿四項元素,則能符合波羅蜜的內容,亦即:空性心、大悲心、菩提心與迴向心。若符合這四種心,所做的一切修持,就能稱為波羅蜜修行。因此,我們應常觀修此四心,精進修持、自利利他。
註:波羅蜜,譯為度,是到彼岸的意思。
25.生命的深度,遠比生命的長度來得重要。長壽不一定就是快樂啊!要能長壽並能奉獻,才是長壽、活著的意義;我們不是要追求生命的長度,而是追求生命的深度。
因此,當下是否有一顆清淨心、大悲心與菩提心,這才是最要緊的大事。
26.時時保養利他的熱誠與動機,讓它變成一種習慣,慢慢的,自私與我執將會得到控制,也將逐漸完全地調伏。培養利他的習慣,就是當我們穿衣時是為了眾生、吃飯時也是為了眾生,甚至聽聞佛法也是為了一切眾生;如此的培養,菩提心將能得到完整的成長。
27.菩薩降伏其心,就是將心安住於佛法;安住於法是什麼樣的狀態呢?就是"無所住"的狀態。法,就是性空、變化無常的本質,以法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就是應無所住;進一步"而生其心",就是生菩提心。
28.真正能夠改變我們體質的動力,就是我們的念頭;我們的依報─色身,必然是隨著我們的正報─心念而轉變。如果我們希求一個健康的身體,就應該要先有一顆健康的心!就是時時為他人利益著想的菩提心。
29.我們要學習轉煩惱為菩提,就是:轉貪心為菩提心、轉瞋心為慈悲心、轉愚癡為空性智慧。修行無須壓抑,只要懂得轉化就好;為了轉化,就要透過修行,將心安定在修行的狀態中,自然能夠轉化過去。
30.讓自己每天都生活在大乘菩薩的學習之中,時時守護自心,善護菩薩的淨戒(註)律儀,並且讓心不斷包容與開展,慈悲地擁抱一切;這就是在培養我們的菩提心與菩薩行。
註:戒,是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者。淨戒,就是指清淨的戒行。
31.受持菩薩的律儀、學處,並不是增加許多戒條來約束自己,而讓自己處處感到拘束與不自在;真正受持菩薩戒律的意義,是希望藉由菩薩的學處,訓練自己的菩提心更加踏實,並以此擴展自己的菩提心。學習大乘佛教,只有更加踏實與開闊,而非壓抑與約束。
32.什麼是"大乘心"呢?就是視所有的眾生,都是我的父母;我願帶領著所有的父母眾生,
到達覺悟的彼岸(註),個個解脫。願奉獻、服務一切眾生,誓願一切眾生皆能成佛,這樣的心態即稱為"大乘心"、"菩提心"。所以大乘的心態,才是最廣闊、最慈悲的廣大心境!
註:彼岸,為「此岸」的對稱。迷界為此岸;悟界為彼岸。指不生不滅的涅槃。
33.我們對於一切境界,要學習隨緣接受、不迎不拒;一切因緣都是好的老師,任何順逆之境,都是增長我們修行的善導。讓自己的內心保持清淨,不排斥、不執著,只求不離開大悲心與菩提心,其他一切隨緣就好。
34.菩薩若退失了菩提心,就等於是死了一般,如同行屍走肉。所以,菩薩不管發生任何境界或痛苦,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不管菩薩是被斷手斷腳、被惡意傷害,依然還要保持著菩提心,時時與菩提心相應,以利他、奉獻遊化世間。
35.修學佛法,並不是一直依靠著佛陀,而是要學著開發佛性、顯發佛性。念佛或者讀經、持咒的時候,就是在醞釀、開發佛性,就是在灌溉、守護我們的菩提心─守護這顆成佛、利益眾生的心;我們修行就是要隨時如此。
36.佛法,就是為了讓我們有一個正確的動機,然後再付諸於實踐正確、良善的行為。為了圓滿福慧二種資糧,我們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動機─就是出離心與菩提心,並且付諸行動─實踐戒、定、慧三無漏學。
37.修行要先以"忍"為基礎,涵養太和之氣,面對任何困境都一笑置之,瀟灑以對;進一步由"忍"生起"慈悲",轉向積極地救護一切生命;最後再由"慈悲"達到"菩提心",此心即是菩薩勇士最終的心理狀態。
38.三寶(註),就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我們要以三寶作為唯一的依靠。如何才是真正的皈依三寶呢?皈依佛,就是要發起菩提心;皈依法,就要深信因果、正觀空性;皈依僧,就要修持忍辱、調柔,並且滿懷慈悲。
註:佛陀、佛陀宣說的教法、修學佛陀教法的佛弟子集團,這三者世間稀有,所以稱為三寶。
39.因為對他人的慈悲,而讓我們找到自己,也找到體驗生命的入口;我執與自私就像隻猛獸,會將我們帶進黑暗與恐懼中,讓我們長時受苦。學佛,就是要學習"關心眾生遠超過愛惜自己"。為自己著想是苦因;為眾生著想則是樂源。因此,請好好地充實菩提心吧!
40.念佛不在嘴,參禪不在腿!任何修行最主要的動力,來自於心!正確的發心與動機,就是─菩提心!
41.將個人的欲望,轉化成利益眾生的願心,稱之為"菩提薩埵"(註)。"薩埵",是擁有強烈情慾的人,他追求的不是個人的利益、感官的享受,是圓滿無上的"菩提"。菩薩是個非常有生命力、勇猛精進的人;他的情感與力量,不是私慾、不是自我、不是占有,是一種完全奉獻與犧牲的慈悲力量!
註:菩提,譯為覺;薩埵,譯為有情。菩提薩埵簡稱就是菩薩。
42.菩薩的修行,是要放下自我,心心念念只想著眾生、服務眾生。世界是一個整體的生命共同體,一切生命都與我們息息相關,互相影響;一切生命對我們就像父母一樣,都曾經慈愛、撫育過我們;原來一切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家人!知道這一真相之後,就要試著將"家"的概念擴大,不要再只侷限於自私、自我的家。
43.面對世間的各種苦難時,只要我們心存著佛陀的心─菩提心,將會感到充滿強大的力量,
勇於承擔一切的痛苦!這就是佛心的不可思議。
44.當我們心中有愛,就能開始培養菩提心;時時讓心中充滿慈愛,誠心地願每一個人快樂,願一切生命平安,愛你身邊的家人、朋友,更愛一切生命!讓自己保持著慈悲與菩提的正面力量吧!
45.依止佛陀,就是不再相信自己錯誤的思想,不再依靠"自我";依止佛陀就是要破除自我,
將自我轉換成為追求佛道的菩提心。依靠並學習佛陀的智慧,開發我們究竟、雪亮的心智─
真如(註)本性。
註:真實不虛妄為真,不變其性為如;真如就是指遍布於宇宙中的真實本體;為一切萬有的根源。
46.抱怨與瞋恨,會使我們的人品變得低劣,並且還會蒙蔽我們清淨、明利的本智。僧伽(註),即象徵清淨、忍辱、慈悲與奉獻,當我們禮敬尊貴的僧伽時,應該藉此外緣消滅自己的瞋恨心;當瞋恨心得到釋放時,就能夠戰勝菩提心最大的障礙了!
註:僧伽,比丘之眾多和合者。
47.佛陀所教導的真正智慧,就是指服務眾生。帶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達至涅槃(註)彼岸的智慧,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無上智慧。如果具足了慈悲心與菩提心,那麼我們將能體會,佛陀無私、無限、無上的智慧方便。
註:涅槃,是超越生死(迷界)的悟界,也是佛教終極的實踐目的。跟擇滅、離繫、解脫等詞同義。
48.心,才是我們生命的主宰,不是天神、風水或八字在主宰命運。既然知道心才是生命的主宰,我們就要好好的淨化自心,圓滿我們的慈悲心與菩提心,如此生命也才能真正地快樂。
49.只要懂得掌握自己的心,就掌握住自己的生命,也等於掌握了整個世界。當我們能以空性與大悲心來面對一切眾生時,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決定;我們要以圓滿的菩提心,來引導我們的生命、引發我們的佛性。
50.大乘佛教的殊勝在於,大乘諸戒能讓我們入世無礙;因為一位品行良好的人,無論他走到哪裡,眾生都會喜歡他、相信他。所以,學佛的目的,即是在於淨化自己的煩惱,進而將我們所擁有的力量,引導一切眾生,同入無上菩提。
不分人我的平等心
1.自私,只會製造更多的痛苦。學佛之後,就要將心量擴大,學習為他人著想、為世界著想,更要為苦難的眾生著想;不要再只掛心自己的兒女、家庭以及事業。
2.學佛最大的感動,就是能與一切眾生"母子相遇"!我們個人是沒有辦法單獨生存的,只有互相的依靠、扶持與報恩,才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共同體!我們與一切眾生是沒有距離、完全親密的!我們看一切眾生,就像看自己的母親一樣,真實的感到親密與愛護。
3.我們一直有一位偉大的母親,日日夜夜盼望著、等待著我們歸來,投入母親的懷抱;這位偉大的母親就是慈悲的佛陀。諸佛看著我們這些流浪的孤兒,天天向外追求,就像是一個迷路的孩子,迷失方向,在外受苦受寒;佛陀永遠敞開雙手,等著我們這些遊子回家!只要我們呼喚佛陀的名字,回家的路就會在眼前,指引我們。
4.對於一切眾生,我們都要試著去了解他們;因為了解,才能體會眾生的痛苦,進而才能產生真愛。
5.成佛,就是將自己生命的價值發揮到最高,並且以最圓滿的偉大人格來服務眾生。學佛,除了在佛法上的修持之外,也應該將世間的事業成就圓滿,才能更進一步的成就出世間的佛行事業!
6.修行,就是要破除對於分別相的執著,破除對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執著。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其他生命都與我們一樣,希求安樂,怖畏痛苦;我們製造痛苦給對方時,也是在製造痛苦給自己。將心比心,我們為何還要製造痛苦給其他眾生?
7.凡夫眾生的執著、染愛,是造就輪迴的主因;當我們將這份染愛擴大到遍及一切眾生時,染愛的枷鎖也就將得到解脫。從小愛走向大愛,我們的生命也將朝向大自在、大解脫的光明邁進!
8.輪迴當中的一切如母有情,在長久的生死輪轉中,都曾為我們的父母與摯愛,皆曾對我們具有深廣的恩德。所以,我們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再怨恨他人、毀謗他人;只要想起一切眾生對我們的好與恩德,怨恨就會得到平息,內心也能得到無比的釋放與自在!
9.子女其實就是父母行為的結晶體,父母本身的人格,多少還是會影響他們的下一代。我們了解這一層因果關係之後,就要學會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多多培養自己良好的基因種子,才能夠繁衍出良好的下一代。
10.我們每一個生命,都蘊藏著一份佛性(註),所以要懂得如何以佛性來過生活,轉凡心為佛心;一個懂得觀照佛性的有情眾生,他已為自己的生命,打開一扇通往涅槃的大門。
註:一切眾生,都有不會改變的覺悟性,稱為佛性。
11.悲憫心深切的人,連天神都會對他禮敬,甚至恆常地擁護此人,使其心想事成。上天有好生之德,當悲心越發懇切時,天人神眾也就會越加的幫助、擁護,使我們充滿力量,戰勝一切。
12.一切生命的本性,是具備慈愛、自信、光明與正覺,這就是我們心性的特質與本性。每一個生命體,都具有成佛的基本條件;了解此一真理之後,我們只需培養這些特質,讓佛性的光明面自然展露。
13.修學佛法,就是要讓佛法與我們的生活,完全融為一體,這才是最重要的修行。凡是有生命的一切,就必須要有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又不能離開佛法,佛法,簡單說就是自己沒煩惱、完全自在,但又對他人無私奉獻、予以幫助,這就是佛法。
14.對於身旁的人、事、物,都要生起一顆真誠的心,對一切生命都以愛與敬對待;這就是佛典中所說的"善士法"。"好人"的標準就是愛與尊敬齊行,如此才是好人的典範。
善士法中的"善"就是指善根,沒有排斥與對立;我們要經常如此的練習,以此滋潤心靈。
15.修行就是自己警策自己,並且虛心接受他人的教導與建言。隨時保持覺醒,不讓自己犯同樣的錯誤,如此就是"懂得把握自心"的人;因此,我們要對他人保持寬容,對自己則必須保持覺醒。
16.學著找回自己最純粹的本來面目─佛性。無論任何生命體,天、人、鬼神乃至蟑螂、螞蟻等,本體都與我們一樣,圓具清淨的佛性、都有成佛的本性。脫去感情、欲望與權利等一切執著,轉迷成悟,我們將能看見生命的真正價值。
17.如果內心不存有佛性,我們該如何轉化自我、顯露佛性呢?就是因為存有佛性,我們才有成佛的可能。只是我們習慣了世俗的對立,不懂得善用內在的這顆如意寶珠,以致使我們迷失真實的自我,流轉生死;我們要多親近善知識、善用環境,以培養佛性、長養心性。
18.學佛最主要的入門,就是全然的信心─相信自己藏有佛性、相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相信我們皆能展露佛性。"普賢十大願王"中的"禮敬諸佛",並非只是禮拜已成就的諸佛,也是禮敬一切眾生─即未來的諸佛。當我們能如此深信時,我們就已成功地踏上成佛之道了。
19.作為一名菩薩,我們應該多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的臉,看自己是否保持著親切、溫暖的臉孔。希求作為一名菩薩,就應該散播正覺之音與慈悲的溫暖;真誠、不虛偽的微笑,這就是菩薩戰勝怨敵的利器。
20.不要再樹敵!學習讓愛延伸。我們應該試著從愛自己,延展至愛家人、同事甚至敵人;從愛個人到愛群體,我們要將真愛延伸至全世界!讓愛去征服一切,而非愚昧的使用武力。
21.一定要放下自我,才能看得長遠;只關心自己的人,短視得只能看見自己。短視是無法看得遠的,佛陀能清楚地知道過去、現在與未來,因為諸佛的心是清淨的。因此,修行者一定要放下自我,才能清淨身心,圓滿佛智的深遠以及慈悲的力量。
22.功德越多,障礙越少;功德若少,障礙就多。唯有累積無邊的功德,才能消除無量的障礙。因此,我們要從今天開始,日日廣作功德、累積福慧資糧,才能漸漸築構起我們的"佛格"─圓滿成就佛陀的內涵。
23.時時觀想著:佛在我中,我在佛中;佛就是我,我就是佛。作如此的觀修,並不是催眠自己,而是在喚醒自己─我們本來就是佛!任何一個生命,都有成佛的本能;必須時時憶念佛德、向內觀照,我們的佛性才有覺醒的一天。
24.佛陀曾經告誡弟子們,千萬不要加入任何團體,製造無意義的對立!擁抱真愛,讓彼此超越種族、超越團體、超越宗教信仰,讓真正的大愛發光、發熱,這才是我們的幸福之泉。
25.當我們被他人惡意攻擊時,不但不能有任何敵對的反應,反而應該以對方的立場,悲憫他的處境。因為製造對立的主因,並不是來自於他人的惡意傷害,而是來自於潛藏在我們心中的瞋恨種子;由於我們藏有瞋恨的主因,才使我們都成為瞋恨煩惱的奴隸。
26.每一位眾生本來具足的清淨覺性,不會因我們身形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我們應該尊敬這份本性的光輝,它是一切生命所探求的答案;更是一切眾生的安樂之源。
27.每一位佛陀,都是由凡夫眾生而成佛的;因此,我們應當視一切眾生,都是未來的諸佛,應該以對已成就諸佛的相同敬意,來等視一切眾生。如此,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培養悲心,看見平等的真理!
28.當我們虔誠念誦經典,就是將佛陀的真理弘揚世間,傳播寰宇;這不僅豐富了我們自心的心靈寶藏,更因藉由經典的讀誦,饒益了虛空中無量的如母有情,並且還能得到如多聞天王等護法神眾的保護。
29.菩薩應該要如何布施呢?"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作為一名菩薩,不會因為他人對我的好壞,而予以不同的對待;菩薩是不記仇、不記恨的,不念舊惡、不憎惡人的。所以我們要向菩薩學習真心,學習平等、無偽的大布施!
30.我們孝順父母,就如同供養"補處菩薩"(註)。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實在太大了!所以佛陀才一再開示我們,父母對於我們而言,如同僅次於佛的補處菩薩!所以孝養父母乃至一切眾生,
就等同孝養未來佛─補處菩薩,功德不可思量!
註:補處菩薩,是指菩薩最高位的等覺菩薩,經過這一生,來生一定可以在世間成佛。
31.修行的重點就是─淨化自己,服務眾生。作為佛陀圓滿教育的追隨者,我們不能一昧地只顧慮自己的修行、自己的解脫;也不能一昧盲目的服務眾生,而不以智慧觀照,或不求自身慈悲與智慧的進步;真正的修行,應該是兩者兼具。
32.佛教徒的事業,對內就是指念佛、戒殺、懺悔、茹素;對外就是指護生、印經、教育與弘法。如此才是佛弟子們應持的家業與事業!
33.我們要做一個懂得什麼是愛的人,所以要先愛自己,再愛世界,更愛一切眾生。從究竟面而言,世界、眾生與自己,實是三無差別。
34.最高尚、最偉大的放下,就是將自我放下!使自己常處卑下,並且恭敬的視一切生命有如至尊。如果真心的希望修行,那麼從今天開始,就從內心裡尊敬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放捨自我,才是成長自我!
35.佛法是一種圓滿、至上的"覺性教育",不只侷限於宗教的範疇;佛法就像氧氣一樣,能給予眾生安定與力量,並順利的帶領一切眾生,到達究竟的彼岸。
36.讓自己的內心與佛性相應,因為佛性才是我們的本心、自性。不要再以凡夫的個性行事,
而要以佛性的態度,面對世俗的一切瑣事與紛擾;什麼是佛性?佛性就是清淨、平等、大悲與柔軟。
37.生命就像一張建設藍圖,為了達成圓滿覺悟的生命,必須花費相當長遠的時間,不斷地充實自己、累積福慧資糧,最後才能達到圓滿的佛果。從菩薩的修行開始,積極地學習、充實與修行,為的就是欲令一切眾生,皆能步入無上的正等正覺,完成究竟解脫,才是生命的最終目標。
38.我們要學習培養定力,並且隨時保持冷靜敏銳的觀察力;透澈地分析觀察就是智慧的起步,有助於我們了解貪瞋煩惱的本質,以及諸法欺誑的性質,進而能讓我們澈悟實相,達至不生不滅的正覺境地。
39.我們從事生活中的任何瑣事,動機若只是為了自我、出於自私,那麼生命也將變得狹窄,
39.我們從事生活中的任何瑣事,動機若只是為了自我、出於自私,那麼生命也將變得狹窄,
並且失去價值與意義。修行就是懂得付出,當我們能夠完全奉獻自我的時候,也就是修行真正有所突破的時候。
40.修學佛法,一定要學習發起一種大乘的心態,不要只希求自我的解脫,應該將脫離輪迴恐懼的心態,擴及於每一位有情身上。所以大乘佛教的菩薩戒,是在戒什麼呢?就是在戒"自私"。
41.開悟就是澈底了解、深刻體會─諸法本性原是無自性、無所有、無對立。在無盡的輪迴中,一切眾生皆曾是我的家人;然而一切眾生因不知諸法實相,而受無明的支配。當我們深刻體悟諸法實相之後,更應緣一切眾生而普生大悲之心,這就是開悟。
42.禮拜,就是一種感恩的表現。對我有恩德的人、事、物,都是我們感恩與禮拜的對象。我們要以感恩的心情,禮拜我們的父母、師長,感念自然界的植物、空氣與陽光,是他們給予我們生命的力量。因此,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慈心善待我們生活周遭的一切人、事、物。
43.不要讓我們的心,習慣性的向外攀緣,要學習讓心向內安住;經常如此的練習,將能達到降伏煩惱的初步準備。眾生的心念,總是習慣性的向外執取,而忘了往內觀察自我、分析自我;若我們能開始學習向內發展,那勝利將離我們不遠。
44.彌勒菩薩於因地為仙人時,曾經發願:
寧當然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眾生,
寧當然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眾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
寧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噉肉食眾生,
如佛所說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滿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沒生死不成佛。
因此,彌勒菩薩尊稱為慈氏。
45.懂得和合的人,就不易有爭執等衝突的事情發生;不懂得和合的人,也就不懂得如何修行。由於自己的傲慢、愚鈍、過於自我,讓我們根本無法了解他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慈悲,也變得虛偽;因此當我們加入道場團體,就要學習融合、謙卑,學習放下自我。
46.當菩薩看見他人福報比自己優渥的時候,總是會很謙虛地向他學習,學習培福的方式、增長福德的方法,以莊嚴菩薩長遠的修行。即使對方不是一位修行者,菩薩也絕對不因此而自大,這即是菩薩的卑下精進。
47.什麼是修行呢?修行即是─轉惡為善,轉恨為愛。簡單的說,修行其實就是一種改變,修,就是一種思想上的改變;行,就是一種行為上的改變。
48.佛在世時,佛弟子們以佛為師;佛不在世時,佛弟子們則以戒為師。受持戒律的意義,並不是如其他宗教所有的持戒動機,只是臣服於對神或上帝的承諾;佛弟子受戒、持戒,是為了降服煩惱而受持淨戒,尤其是為了證得與佛無二之無上菩提、欲利益一切眾生而受持佛戒。
48.佛在世時,佛弟子們以佛為師;佛不在世時,佛弟子們則以戒為師。受持戒律的意義,並不是如其他宗教所有的持戒動機,只是臣服於對神或上帝的承諾;佛弟子受戒、持戒,是為了降服煩惱而受持淨戒,尤其是為了證得與佛無二之無上菩提、欲利益一切眾生而受持佛戒。
49.已經有子女的父母們,應該要永遠記住一件事情,那就是成績的優劣、好壞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孩子人格的發展與個人的特質。所以,孩子們的學習順序應該是:人格第一、健康第二、學業第三。
50.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服務他人、服務社會,以及學習做人的道理。千萬別將讀書當成手段,如果攻讀博士只為了賺更多的錢,得到更高的地位,這種錯誤的動機,只會讓博士學位製造更多惡業!
利益眾生的同理心
利益眾生的同理心
1.一切生命,都在生死的輪迴中受苦,對此我們應該生起無常感與出離心;更進一步地以此為緣,對一切有情生起大慈悲心,誓度有情。該如何幫助眾生呢?成佛!唯有充實自己、誓證無上菩提,才能圓滿自利利他的大行;也只有圓滿的佛,才能確實的利益眾生。
2.當我們每天一起床時,就要觀想:"我即將步入諸佛的淨土,背起菩薩利益眾生的大任。"佛法所講的平等觀,就是要將五濁惡世,轉化為諸佛的世界。儘量以此淨觀,看待身邊周遭的一切人、事、物;使心住於淨觀,將有助於我們靈性的成長。
3.無論我們從事什麼行業,當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能以服務眾生、利益眾生為動機時,我們的工作就成為菩薩的工作,是為眾生而做的工作。從菩薩利他的深度與廣度而言,我們根本無法分別行業的貴賤;因為一切皆取決於動機!動機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同。
4.如果我們真心希望利益眾生,就應該確實觀照般若妙智。一切物質與精神等諸法,皆是無常的本質,沒有一法例外;當我們打破對於諸法執著的心態時,我們的心性將會得到舒展,悲心也將更進一步的增長,而對於一切眾生的關愛,也才會更加的堅固與不退。
5.有利益於他人的事情,我們就必須去做;有利益於眾生的言語,我們就必須去說。懷著善心,一切都以善良為出發點;不要做出任何傷害眾生的行為及言語,讓自己成為佛陀在人間的親善大使。
5.有利益於他人的事情,我們就必須去做;有利益於眾生的言語,我們就必須去說。懷著善心,一切都以善良為出發點;不要做出任何傷害眾生的行為及言語,讓自己成為佛陀在人間的親善大使。
6.服務眾生、勸進行者的工作,才是我們生命動力的來源!大乘菩薩的願力,是無有邊際與限量的;在這無有窮盡的大悲願力之中,我們不斷地實踐普賢菩薩的大行願力,利益眾生、勸發大心。
7.作為一名菩薩,我們應該多行三種布施,饒益眾生。多行財布施,受用決定永不缺乏;多行法布施,智慧決定增長、堅固;多行無畏施,永世常得健康長壽。因此,多行布施、利益有情,其實也即是在圓滿自他、回饋自己。
8.佛教的意義是什麼?佛教的意義是─只要眾生、世間以及社會需要什麼,菩薩就學習什麼,
以種種善巧方便利益眾生,引導眾生同入正覺。所以,突破個人的強烈我執,才可能成就諸佛菩薩的偉大生命,與豐富內容。
9.每一尊佛及其名號,都象徵我們凡夫最完美的那一面;當我們向佛陀虔誠禮拜時,就是代表我們降伏自己的傲慢、欲望與無明,透過禮拜來降伏我們的煩惱心,進而使我們的佛性顯現。成佛的目的,就是為了利益眾生。
10.我們一定要記住四個字:"眾生太苦"。我們要深刻地體會,我與眾生同在輪迴當中流轉生死、受無量苦的困境,而今有幸聽聞佛法,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但尚有許多眾生仍不知四諦聖法、不知有佛道可成;我們應該擔當起利益眾生的大任,精進修道、奉獻身心。
11.唵.嘛呢.唄美.吽,此六字大明咒,就是諸佛悲智力量的匯聚,能度脫眾生得生淨土;
能令一切人諸根清淨;能使一切菩薩圓滿六度波羅蜜。此咒更能熄滅眾生三毒,並且發展每一有情的大悲心。此六字大明咒是能改變自心、也能利益眾生的最上方便。
12.大乘佛教的修學,從一開始就要有利益眾生的動機;有一個正確的動機之後,就開始專注於佛法的聞、思、修;最後,更要將修行的一切功德,回向法界一切如母眾生。如此,前行發心、正行修持、結行迴向,就是菩薩自利利他的三大原則。
13.內心隨時保持平和,讓心寂靜、輕安與喜悅,保持清明的智慧覺照(註),時時心懷感恩的態度,善待萬事萬物;並且儘量以物力、體力與智力,奉獻自我、服務眾生,這就是實踐菩薩之行。
註:覺照,就是用覺悟的心來觀事、理諸法,而照見明了。
14.當我們懂得接受無常的變化之後,反而會更加積極與用心!因為一切都在變化,所以我們更要把握當下!把握生命、把握時間,把握每一次可以奉獻身心、利益眾生的機會!不要再將時間浪費在沒有必要的事情上面。
15.在我們的生命中,如果有機會對單一或者多位的生命服務,那就應該要盡心盡力完成這項利他之行;因為能夠服務他人的機會不是隨時可得,而佛弟子們生命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對其他有情有所貢獻,利益一切眾生。
16.一心造十法界,所以我們要讓自己的心,隨時保持在與菩提道相應的頻率,千萬不要讓心掉入與生死輪迴相應的情境。我們要學習掌控自己的心;而掌控心的最好方法,莫過於平時的念佛、讀經、持咒或禪修了。
17.佛陀最重要的教導是: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都不要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而是要以眾生的利益為優先!因為我們的發心正確,不為自己、但為他人!就能夠超越自身的執著與束縛,而獲得絕對的輕安與自在!
18.持念"陀羅尼(註)",就是保護我們的心;陀羅尼就是將諸佛菩薩圓滿的功德,融入於我們的心中。諸佛菩薩將他們所累積的功德,匯聚成陀羅尼,毫無保留地迴向於一切眾生;只要肯打開自己的心,持念微妙的陀羅尼咒,就能將諸佛的聖愛與妙智,灌入我們的心中。
註:陀羅尼,譯為總持、能持、能遮;就是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的念慧力。
19.請將焦點從自身轉移到其他眾生,學習"自他交換"。只為自己,是痛苦的來源;為一切眾生,才是幸福與快樂的泉源。將對自己的關心轉化成對眾生的關懷,培養無私的奉獻心態,就是開拓我們的生命。請立即開展慈悲,開展生命的力量,調伏我執的負面能量!
20."咒"是諸佛的心,也是諸佛法門的總持。持咒為大乘佛教的修行法門,所以當我們在持咒時,應該以"願一切眾生同霑利益"的願心來持咒;當我們能以這樣的動機持咒,其所得的感應將是不可思議的。我們應該高舉"利他的勝利旗幟",戰勝一切對立,回歸諸佛的本心。
21.何謂"法王"?法,就是指一切變化無常的諸法,能在一切變化無常的法中,任運自在、如如不動,那即是法王。大正覺者─佛陀,是已於法中得大自在者;過去諸佛是已成就的佛陀,凡夫眾生則是未來將成的佛陀。
22.作為菩薩應有的心情,是應當時時觀想一切眾生的身心痛苦,完全融入我們自己的身心之中;然後再將自身所擁有的快樂、幸福與功德,毫無保留地回饋一切眾生。如此反覆觀修,我們將能看見自心的擴展,以及身心微妙的改變!
23.真正的愛,是以理解與包容來愛對方;真誠無私的愛,彼此的心才能夠真正的交流與對談。所以,愛是真誠的關心對方,無私的奉獻、付出,而絕對不是對立與束縛。
24.我們身上所擁有的一些優點,目的並不是為了要凸顯自我;相反的,我們應該以自己的能力與優勢,提供服務、奉獻他人。如此我們的優點才有實質的用處與意義。
25.當一個人開始喜歡享受時,心就會變得脆弱。所以,我們對自己要有一個決心,就是─我不再為個人的享受而忙碌!我唯一的欲求,只為服務眾生而辛勤!不再為個人的利益得失!
25.當一個人開始喜歡享受時,心就會變得脆弱。所以,我們對自己要有一個決心,就是─我不再為個人的享受而忙碌!我唯一的欲求,只為服務眾生而辛勤!不再為個人的利益得失!
26.凡夫眾生只懂得禮拜、祈求諸佛菩薩,但諸佛菩薩所禮拜的對象,卻是我們這些凡夫眾生。因為諸佛菩薩想到的都是眾生的苦難,放心不下的也都是眾生的苦難。例如觀世音菩薩頂戴(註)的阿彌陀佛,事實上,觀世音菩薩頂戴的是他心中的佛─也就是一切苦難的眾生;一切眾生都是菩薩頂上的化佛!菩薩就是這樣來思念、承擔眾生的苦難。
註:頂戴,就是將佛像、經典等乘戴於頭頂上,表示極為尊敬之意。
27.人的存在,沒有辦法離開陽光、空氣、社會與家庭;因為"我"的存在,是與世界、眾生息息相關、互相依存的,所以我們的生命不是孤獨的。我們需要依靠空氣,依靠其他有情眾生相互扶持,才有辦法生存。當我們了解這一層意義之後,就會懂得感恩他人、感恩一切,也開始會有幫助社會、服務眾生的動力。
28.修學菩薩道最大的障礙,就是瞋恚。我們只要一生氣,就會討厭對方,甚至不願再幫助對方,這樣就失去了當菩薩的資格。所以我們不能再拋棄任何人、任何眾生;不管遇到任何境界都要忍辱到底!作為菩薩,我們就要有這樣的決心與魄力。
29.有智慧的人,心心念念都是為眾生著想,因為念眾生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念眾生。當我們越為他人著想的時候,自己也就越有福報;相反的,越為自己著想,我們也將承受越大的壓力,越感痛苦。
30.《梵網經》中說,菩薩應代一切眾生,接受毀辱;菩薩永遠是惡事向著自己,好事向著他人。我們既然誓言要作為一名菩薩,就應該要有如此的氣度與魄力!
31.人不能夠自私,應該要懂得奉獻。至於要如何奉獻呢?簡單的說就是─對自己的享受要儘量的消極;對眾生的福利要儘量的積極!
32.真正的菩薩,是不畏任何艱難與痛苦的,他就像勇士,永遠在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志業而準備。當有人惡意對待菩薩,虐待、誹謗菩薩,菩薩不但會樂意承受一切損害,甚至還願意將他自己的榮耀與勝利,奉獻於加害他的有情。這就是無私的偉大展現。
32.真正的菩薩,是不畏任何艱難與痛苦的,他就像勇士,永遠在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志業而準備。當有人惡意對待菩薩,虐待、誹謗菩薩,菩薩不但會樂意承受一切損害,甚至還願意將他自己的榮耀與勝利,奉獻於加害他的有情。這就是無私的偉大展現。
33.佛陀是我們的依靠、唯一的怙主,我們要以佛陀的生活為軌則、以佛陀的教誨為修行、以佛陀的正覺為目標。如此,才是佛陀最優秀的弟子。
34.向上,佛陀的真理是我們生命的依靠;向下,眾生的福祉則是我們所要承擔的責任。作為一位佛教徒,除了依循佛陀的身教、言教,學習與修行之外,更應該將佛陀的慈悲與大智,
普及於一切眾生!所以,學習正法並且向一切眾生分享法益,才是佛教徒所應遵循的正道。
35.如果能夠純粹為了利他、為了正法的傳播,盡心盡力,不參雜一絲一毫的自私心態,我們就是正在實踐菩薩道,累積廣大的菩提資糧!如此將修行運用於日常與社會之中,還須煩惱公司不興旺嗎?還須煩惱身體不健康嗎?所以,我們只管努力地實踐利他吧!
36.我們要學習大乘菩薩的精神,以大無畏的姿態,時時刻刻以正法的傳播,與眾生的利益而奉獻身心。因此,我們的生活,不能再以個人的利益而謀生,而應該是以一切眾生的安樂為優先。
37.內在的潛能是無有限量的!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可以從薄地(註)凡夫,漸次達到佛陀圓滿的生命與果位。作為一位修行者,我們所要重視的是內在的"質",而非生命的"量"。
註:薄地,就是被諸苦所逼迫的地位,是凡夫的境界。
38.生命的"深度",比生命的"長度"來得重要。對於生命,我們應該好好把握,提升自己被利用的價值,愛護眾生、服務社會、投入修行等,這都是加深我們生命價值的方式;與其虛度長遠的壽命,但卻毫無意義的生活,還不如懂得把握與充實,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
39.什麼是無盡燈?當每一位有情眾生,都能開發自性的光明,照亮法界每一黑暗之處;而每一眾生相互輝映、相互供養,如此無盡的清淨燈海,就是無盡的燈明─相互讚嘆、融攝。實現如此的自性燈海,不僅是達成自己完美的偉大人格,更是與一切有情相互增長與成就。
40.放下自我才能充實自我,奉獻生命、願作眾生的奴僕,才是此生最重要的目的;享受生命不是在於表現自己。一切都只有眾生、沒有自己,我們只是在增加自己的被利用價值,這就是菩薩的生命,也是使命。
40.放下自我才能充實自我,奉獻生命、願作眾生的奴僕,才是此生最重要的目的;享受生命不是在於表現自己。一切都只有眾生、沒有自己,我們只是在增加自己的被利用價值,這就是菩薩的生命,也是使命。
41.一切眾生,就如同我們摯愛的父母;明白輪迴、因果道理的我們,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決定見,即─從今日起直至成佛際,絕不再傷害任何眾生!我們應該要以這樣的態度,面對一切生命、服務一切眾生!
42.愛心,就是世界性的宗教!不一定告訴別人自己是佛教徒,但一定要告訴別人,自己是充滿愛心的人。佛法就像空氣,因為佛法是絕對的真理。千萬不要再製造我是佛教徒、你是外道教徒等的對立和妄念;任何生命都有成佛的機會與可能,何況是其他宗教,所以,停止虛妄的對立,真正的擁抱愛與真理吧!
43.我們要存有一種責任心,什麼責任心呢?就是"普世的責任心"。我們要對社會的祥和存有責任心;對國家的安定存有責任心;對生命的平靜存有責任心;更要對萬萬無盡眾生的究竟安樂,存有一份絕對的責任心。
44.最高尚的佛戒,就是願意承擔一切眾生的痛苦,並且願帶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解脫的妙境!放下自我、服務眾生地受持戒律,才是諸佛制戒中,最究竟、圓滿之教誡。因此,真正的持戒,就是擁抱眾生、擁抱苦難。
45.我們自身的行為,都將影響眾生的痛苦與安樂;而這些行為─業,又決定我們的動機,發動於我們的態度。既然我們的身心行為,將會影響生活周遭的生命與事物,那麼,正確的動機與行為,將是利益有情最直接的途徑。
46.人類有三項特點:知識、感情、意志力。我們該如何運用這三項特點呢?就是要將人類的知識提升為佛陀的智慧,認清諸法的本質;再將人們自我、自私的情感,轉變為無我、平等的大愛;最後將我們的意志力,發揮成為希求佛果與廣度眾生的原動力!我們應該要掌握人性的這三項特點,充分的導正與發揮。
47.什麼是煩惱?只為自己著想,就是煩惱!心態狹隘、總是以自我中心的人,常為貪、瞋、癡等煩惱所拘束,也擾亂了我們的清淨本心;生命也將失去力量。讓心廣大、灑脫吧!多為眾生著想,承擔佛所承擔的一切。
48.如果有人看見了諸法的實相,此人即進入了"法流"(註),也找到了生命的真正價值。入法之流,最終必得解脫;若我們也希望能親證實相、入法之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今日起不再為自己著想,而是完全地為眾生著想。如此的修持,我們將能漸漸展現"佛"的特質。
註:法流,是說正法相續不絕,像水流一樣。
49.修行者的特色是─深信因果、恭敬三寶,還有對一切生命的無限包容,以及永不捨棄眾生的大慈悲心。
50.學佛就是要改變心態。今天有人對不起我們,不要再恨他,反而要以寬恕、原諒與慈悲心,來對待所謂不平衡的事情。愛護眾生就是愛護自己,因為一切眾生都與自己相同,我們都是還未成就的佛陀,也能是將成就的佛陀;一切都取決於我們的心態。
離苦得樂的出離心
1.自己父母生病、受苦,我們一定心急如焚,不願他們遭受任何身心痛苦;相同的,一切眾生也都是希求離苦得樂的。在漫長的生死輪迴中,一切眾生都曾做過我們的父母,對我們都具有很大的恩德!所以應該將一切生命,都視為自己的父母,並將自身所修持的一切功德,無私的分享給一切眾生,並且儘量地幫助一切眾生,服務有情。
2.我們要有"生命的責任感",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曾為我們的父母,每一個生命都是我們的責任。人不是單獨存在的,每一個生命都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一切眾生的快樂,才是我們生命活著的目的!我們生命的意義,就是要讓一切眾生離開痛苦,讓一切生命得到快樂!
2.我們要有"生命的責任感",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曾為我們的父母,每一個生命都是我們的責任。人不是單獨存在的,每一個生命都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一切眾生的快樂,才是我們生命活著的目的!我們生命的意義,就是要讓一切眾生離開痛苦,讓一切生命得到快樂!
3.修學佛法,就是為了要幫助眾生。我們作為佛陀的心子,不能總是閉著眼睛,關門自修;作為一名菩薩,我們要隨時察覺、關心眾生的苦難與需要,要為一切眾生的安樂而努力,而不是只為個人的利益而耗費時間。
4.佛陀的心子學習佛陀的生命,就是要不斷努力,讓我們的菩薩生命不斷精進!只要還有任何生命正在遭受痛苦,我們就要持續努力、奉獻身心,幫助一切生命離苦得樂,如此才是一名菩薩勇士!
5.要作為佛陀的心子,就是要懂得善巧方便,學習與不同背景、各類根機的眾生溝通,循循善誘;就如同觀世音菩薩的隨類化現,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修學觀音法門,是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為動機,善巧為方便,無所求為根本",走入眾生的世界,以種種不同的形象,幫助眾生、引導眾生,同登彼岸,離苦得樂。
6.放生就是覺悟,覺悟一切眾生與我平等。覺悟就是"空性"、"平等"的意思,了解自己與一切生命,皆有離苦得樂的基本欲求,並且深信、深知,一切生命皆具有圓明的佛性。放生就是基於如此的理念,因此稱為大覺悟。
7.佛陀的心子的生命目的是什麼?就是要離開痛苦、得到快樂。因為生命的本質是苦,所以為了能夠離苦得樂,唯有依循佛陀的教法,開發我們內在的覺性、佛性,才能真正解決生命的問題。
8.寂天菩薩曾說過:"只要虛空存在、眾生存在,我將常住世間,直至世間空盡;只要眾生的痛苦存在,我將永遠不離開苦難眾生。"所以,我們要有愛灑眾生的廣大胸懷,更要心繫淨土;讓我們的心與佛陀合為一體,讓我們充滿力量,用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9.佛典中曾經說過,當一個人只是單單思惟眾生的苦、不忍眾生的苦,甚至只是生起欲救拔眾生離苦得樂的心念,此人的福德,將遠超過欲界天天人的所有福德!所以,即便我們只是生起一份救度眾生的願心,而還未付諸實行,但其福德也已與梵天等齊了。
10.真心希望離苦得樂的人,不能做出違背道德與良善的行為,更不能傷害一切眾生。因為善惡的取捨與道德良知的持守,才是我們生命的主宰;一個懂得謹言慎行的人,才有可能擁抱幸福美滿的人生。
11.我們活著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金錢、感情或者事業;是為了奉獻、服務、利濟有情。我們生命的意義,是為了要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最終,並引導他們成就佛果。
12.輪迴就像戰場,而菩薩就是勇猛的戰士。我們所要取得的勝利,不只是要戰勝自己的煩惱而已;菩薩的真正勝利,是要將一切眾生,從輪迴的痛苦之中解脫出來!帶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才是菩薩勝利的榮耀!
13.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學習,學習讓他人因為我而得到快樂,以及離開痛苦。這才是我們存活的意義。
14.解脫生死,成就佛道,才是我們學佛的目標。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要清楚知道修行的目標為何;時常反省自己,檢查自心的欲望是否降低、執著是否淡化。若能漸漸解開煩惱的纏縛,我們將能輕易地戰勝生死大敵,脫離輪迴之苦。
15.修學佛法,必須知道真正的敵人,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還有一個自私的心,那才是生命痛苦的來源!既然學佛了,就要學習轉變;轉變自私為奉獻,轉變自私為慈悲。
16.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就是一條"正覺之道"!一條確實幫助眾生離開痛苦、達到究竟解脫的圓滿之道!這條正覺之道,才是我們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根本。追求生命的圓滿覺悟,才是對生命應有的義務與態度。
16.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就是一條"正覺之道"!一條確實幫助眾生離開痛苦、達到究竟解脫的圓滿之道!這條正覺之道,才是我們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根本。追求生命的圓滿覺悟,才是對生命應有的義務與態度。
17.學佛之後,就要懂得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如何才能創造快樂的生命呢?我們既然都希求快樂,當然也要以同理心,給予一切生命快樂,所以要平等善待一切有情、無情的生命,將慈悲散播於全世界。如果我們懂得用愛擁抱世界,也就懂得用愛擁抱自己。
18.學佛絕對不是消極的!學佛,是一種大力量的展現!由於知道眾生對我們的恩德,所以,
激起了我們欲度一切眾生的願心與行為!因此,菩薩就是一種力量的象徵,所以稱為"薩埵";而菩薩欲度一切眾生同登彼岸、共成佛道,所以稱之為"菩提薩埵"。
19.幫助社會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消滅敵人,無疑就是在消滅自己。世間的因果不虛,我們如何對待世界,世界就會如何的對待我們。我們應該要儘量保持喜樂的心境,善待一切眾生,儘量對家人好、對朋友好、對眾生好、對環境好;我們對他人越好,自己也將會越好!
20.布施,是最好的分享模式。懂得布施的人,就是懂得分享的人;而懂得分享的人,也就是懂得生活的人。布施,不僅止於物質或錢財的布施,真正的布施,應該是將歡樂、幸福與智慧,毫無保留的與他人分享。
21.只有正確的覺觀,才有辦法使我們解脫;什麼才算正確的覺觀呢?認清真相,觀照無我,了達空義,如此即是正觀,通往幸福與安樂的大門。
22.修行就是一種轉換。透過對佛法的聞思、薰習,將自己種種的錯誤短見,轉換成為佛陀深邃、廣大的正覺智慧。修行的轉換,將能為我們帶來無限的智慧與喜樂。
23.作為在家的修行者,我們的內心應該時時不離佛法;不離佛法的什麼呢?不離佛法的邏輯─經常思惟緣起、苦、空、無常、無我等義理。讓法入心,並且固定每日的佛學功課,讓內心的貪、瞋、癡等煩惱減低,保持快樂的菩薩心,以此來應對日常中的一切瑣事。
24.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呢?以真愛擁抱眾生,就是真正的快樂!一位修行人,千萬不要將個人擺在第一順位;真正的修道者應該是將名、利放兩旁,眾生的安樂放第一!
25.不管遇到再嚴重的逆境,都可以一笑置之;我們最好的保護裝備,就是穿上柔和的忍辱衣,掛上真誠的美麗微笑。看見眾生只有歡喜,那才是一位快樂的修行人。
26.感恩,會讓我們感到一切可貴;怨恨,會讓我們感到處處敵對。一個希望得到快樂的人,就應該先學習感恩;一個希望遠離恐怖與危險的人,就應該先消除內心的不平與怨恨。
27.保持喜悅與活躍的心情來努力工作,也是維持健康的方法之一。只要我們保有一顆慈悲利他的心,自然就會充滿幹勁與活力!我們的身體也將永遠保持青春與美麗。
28.學佛最為高貴、難得的情操,就是永不退轉(註)!永不退轉於菩提之道!希求達到究竟的不退轉,就必須先從破除我執、觀修空性二處下手。體證空性,將能放捨不必要的妄執,獲得真正的安樂。
註:退轉,就是學佛途中失去菩提心,因而退失所修證的位地而落入二乘凡夫之地。
28.學佛最為高貴、難得的情操,就是永不退轉(註)!永不退轉於菩提之道!希求達到究竟的不退轉,就必須先從破除我執、觀修空性二處下手。體證空性,將能放捨不必要的妄執,獲得真正的安樂。
註:退轉,就是學佛途中失去菩提心,因而退失所修證的位地而落入二乘凡夫之地。
29.人的內外行為,都會影響人們所處的世界與環境;世界的好壞、善惡,都是由人們的心念所共同造就,也就是所謂的"共業"。世界是由人心製造的,我們應該對世界心存感恩、愛惜地球,並且慈愛一切生命、勤修善業,讓我們所處的世界更加和樂與美滿。
30.修行人,要有慈悲與智慧的力量,那是透過不斷的薰習而養成的。如果我們經常念佛、讀經、持咒、禪修,自然而然地,諸佛的身、語、意,就會從我們身上漸漸的顯現出來,我們也將能漸漸地開發自性的佛陀、自性的力量。
31.佛、法、僧三寶,是我們生命究竟的依靠。在輪迴這條曲折的路上,佛陀就是一位明智的導遊,佛法就是一條正覺之路,僧伽就是這一路上的良伴;三寶就有如我們生命的醫生、良藥與護士。依止三寶,我們才能真正開啟正覺之眼,透澈諸法實相。
32."皈依法",首先要有追求真理的渴望與決心,並且對各種學說都能保持客觀的態度;接著,當我們確實地探求各種學說之後,要能以正信依止佛陀的教導,使自身的思想與行為,皆依循佛典所說而實踐,這即是依止真實的智慧─正覺者的話語。
33.我們要隨時保持正覺的觀照,就像是隨時開著一盞燈一樣。燈,就是比喻佛光,用佛陀教導我們的教法,時時觀照自己的身心;了知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變化無常、空無自性,要經常保持如此的覺照,才不會為境界所轉,也才能夠守住心念,這就是根本的修行。
34.修學佛法,就是在開發人性─人格的向上發展。許多人都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品質,但是既然生而為人,為什麼不追求高品質的人格發展呢?最高品質的人,就是圓滿、清淨的佛陀。佛字為"人"字旁,而"弗"字則表示沒有缺點;達到內在悲智圓滿、無上正覺的人,就是佛。
35.佛陀說的懺悔心、慚愧心,就是這世界上最美麗的衣裳;不管外表多麼漂亮,若沒有懺悔心、慚愧心,實際上仍是醜陋的。讓心清淨,經常地自我反省、改過與策進,不斷地培養覺性、發展心靈本質,將能漸漸洗滌內心的汙垢,成就清淨的佛性。
36.學佛修行,就是要以佛陀的教導與思想,來引導我們凡夫的心與行為;千萬不要再隨著無明、妄想而受縛。要時時提起覺照,不要再盲目的生活;我們應該以突破自我為此生目標。
37.修學佛法,就是要揮舞著"精進的旗幟",如此才有戰勝無明與輪迴的一天。每天撥出一點時間,研讀、思惟經典,並且安排固定的時間,進行禪修等的實修活動;如此,將會有助我們的道業成長,我們也才有從輪迴當中解脫的一天。
38.念佛當下即是佛!千萬不要讓自己的佛性睡著了!透過念佛的聲聲呼喚,讓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佛性覺醒。諸佛就是我們的內容,念佛就是將自己最好、最真的那一面展現出來;試著開發我們的佛性,張開勝利的旗幟,勇敢地戰勝煩惱怨敵!
39.我們要試著調整身心,使心永遠感到滿足,就是儘量過著少欲知足、儉樸踏實的生活。不要讓心困在執著的牢獄之中,否則將有礙於我們心智的發展,也會使我們一再地屈服於生死輪迴之中。
40.佛陀教導我們,去除心中虛假的那一套,因為諸佛皆是以直質心而成就佛道。唯有直質心,才能看見真實;也唯有直質心,才能看見人性中真正的喜悅。
40.佛陀教導我們,去除心中虛假的那一套,因為諸佛皆是以直質心而成就佛道。唯有直質心,才能看見真實;也唯有直質心,才能看見人性中真正的喜悅。
41.樸實的生活模式,才是令我們知足常樂之道。修行人要以佛陀的生活為榜樣;佛陀的生活,就像位辛勤的旅行者,為了傳播正覺之音,從未停下慈悲的腳步,教化每一位親近他的人;而佛陀自己本身,也是以此正覺的精神,樸實、自在地生活著。
42.我們要作一名勇士,一名真正具有勇氣的人。什麼才是真正的勇氣呢?打開我們的覺性,勇敢地征服自己的貪、瞋、癡煩惱,突破自我、放下自我!我們將看見覺性喜悅的光輝。
43.愛自己,就是做好自己,不讓他人討厭自己、怨恨自己,而是讓他人尊敬、喜愛我們自己;所以換句話說,愛自己,就是無私地愛一切生命!如此才是真愛!
44.修學佛法,就是要不斷地精進學習;不論是三藏知識的吸收,或自身修行的實踐,都應該不斷追求突破與進步。生於佛滅後的我們,應當以大藏經作為善知識,充實修學之後,更應該成為大眾的善知識!讓佛陀的法音,永恆地活躍於人間!
45.當我們恭敬合掌念佛時,是生命中最美麗的時刻,因為心中沒有煩惱、沒有怨懟。所以我們修學佛法,要學習保持正念,就是身恭敬地合掌、語恭敬地稱念聖號、意恭敬地觀想聖容。我們要不斷地如此攝心練習,讓我們的心具備強大的修行力量。
46.菩薩勇士的修行,需要精進的力量加以鞭策,精進不是讓自己變得忙碌;精進,是懂得善於守護自心,不起欲望、不起怨恨、不起愚癡,長時安住於慈悲與般若的觀照之中,令心不思惡、不造惡,常與實相的光明相應。如此才是真正的精進!
47.一名勇士的良好特質─我們的佛性本質,必須透過不斷地培養與誘發,才能夠逐漸發芽與茁壯;展現我們與佛陀相同的本性與特質,是必須經年累月的精進修持,才能夠漸漸地深入體會、成就。必須願意付出真心與時間,我們才有看見佛性的可能。
48.作一名勇士沒有功德,就沒有威德力;沒有威德力,如何將佛法的"好"展現出來、影響他人呢?所以,我們應該時時累積功德、勤修波羅蜜,讓自己的生命更加具有魅力、明淨與光彩。具備威德之力,足以影響他人,共入菩提。
49.皈依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皈依佛,就是要成佛;希求成佛,就要深入佛法、體證性空;作為大乘僧伽而行菩薩道。應如此時時憶念皈依三寶,充實自我,並且精進修行。
50.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專指死亡之後的事情;當我們具備了信心,發願往生佛國淨土,當下就已具足解脫的種子,佛國勝境也已現前,我們就是西方極樂佛國的菩薩天人。念念彌陀的行者,一定是與諸佛同心、同願、同行的大菩薩!所以,我們要以諸佛的慈愛,遍灑人間!不捨眾生,擁抱全世界!